.

中国电影音乐开山之作渔光曲

中国电影音乐开山之作

《渔光曲》

要向最下层的地方观察,去体验劳苦大众的惨痛生活,用大众最熟悉的声音去作曲。——任光

在抗日救亡时期,大众的民族危机和家国存亡意识觉醒,在这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诉求之下,左翼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年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翼文化界组成了各种文艺社团,通过文学、美术、戏剧、电影、音乐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播方式,在进行文艺创新的同时推动爱国主义激情、宣传革命思想。

▲左翼作家联盟

左翼音乐运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一方面,作曲家们积极创作传播鼓舞人民的革命歌曲,如《抗敌歌》、《义勇军进行曲》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另一方面,音乐家们为进步的戏剧、电影创作抒情歌曲,将目光投向中国社会底层的广大贫苦人民。除了塑造能代表工农群众的现实主义音乐形象,在创作上,左翼音乐家还大力使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元素,使得左翼音乐获得了极其广泛的欣赏群体[1]。

致力于左翼音乐运动的作曲家中,任光的名字是绝不可忽略的。任光年出生于浙江嵊县,自幼便会演奏多种乐器。他19岁时赴法国里昂,一边在钢琴厂打工,一边在里昂大学学习乐理和作曲,27岁回国就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的主任。在任职期间,他录制了大量聂耳、冼星海等作曲家的唱片,推动左翼音乐作品的传播,也是第一位参与到音乐产业建设中的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

▲任光

年,联华影业公司的导演蔡楚生开始拍摄他自编自导的影片《渔光曲》,围绕着一对渔民家庭的兄妹讲述了两代捕鱼人的悲惨生活。任光在创作电影的主题曲时,据说第一版被蔡楚生认为过于优美,与影片基调有所出入,便和导演蔡楚生、作词者安娥一起,租了一艘小舢板到黄浦江中去观察渔民们的劳动生活,才最终写出了这首满怀惆怅和悲愤的《渔光曲》[2]。

▲电影《渔光曲》剧照

《渔光曲》以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写成,三段体结构,四四拍徐缓前进。曲子中还有许多我国民间音乐里常见的音乐语言:曲式结构运用了民间歌曲《孟姜女》起承转合的四句体,即每个乐段都有四个乐句;乐句中七字句和三字句交错,前长后短、抑扬顿挫的节奏仿佛大海的波浪起伏;前一句旋律的结束和后一句旋律的开头使用相同的音符,这种“鱼咬尾”的手法使得歌曲的旋律线条更加流畅、琅琅上口。

词作者安娥也为《渔光曲》的广泛传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之前和聂耳共同创作了唱遍上海滩的《卖报歌》的她,这一次为《渔光曲》作词,仍然发挥了语言的巨大张力,用通俗简单的语言传达强烈真挚的感情。安娥结合对渔民劳作和对景物的描写,刻画出一副朴实动人的劳作情景。

▲安娥

作为主题曲,《渔光曲》在影片中的运用也别具匠心。歌曲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兄妹两人和小伙伴在郊外玩耍,《渔光曲》的旋律夹杂着小孩子的笑声响起;第二次,兄妹两人街头卖唱空手而归,为了让双目失明的母亲开心,强作欢笑唱了这首歌;第三次,哥哥捕鱼时受重伤,在临死前请求妹妹再唱他们最爱的《渔光曲》,在歌声中离开了人间。

▲电影《渔光曲》片段

如此,作为主题曲的《渔光曲》在表现电影的主题之外,也积极地参与到了电影的构建之中:不仅渲染了情景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还塑造了人物形象并成为电影本身的缩影。

电影《渔光曲》于年6月14日在上海首映,在那60年来少见的酷热夏天,创造了连映84天且场场爆满的最高票房纪录[1]。次年,这部电影还受邀参加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在多部电影中荣获第九名,成为中国首部获得知名国际荣誉的电影。而这首主题曲《渔光曲》,也随着电影的脚步走出国门,其动人的旋律被各国民众哼唱……

▲电影《渔光曲》片段

歌曲《渔光曲》增强了电影《渔光曲》的艺术感染力,而电影又帮助建立了音乐的艺术形象,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产业层面上也同样如此:电影的产业特质有利于电影音乐的传播,而优秀的电影音乐则推动了电影的蓬勃发展。

在有声电影的初期,歌曲《渔光曲》打开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大门。聂耳曾称,《渔光曲》的轰动影响,使得电影配上音乐成了一种潮流,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中国电影音乐迅速和中国城市歌舞音乐结合起来,发展成了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

在《渔光曲》之后,还有《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洪湖水浪打浪》、《绒花》、《映山红》……这些广为流唱、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都本是电影音乐。有学者统计了现今能够掌握的首中国流行歌曲,发现其中电影歌曲有首,占了46.3%[3]。事实证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产生,真正推动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发育成熟。

在《上海画报》年对任光的采访中,任光表示创作“要向最下层的地方观察,去体验劳苦大众的惨痛生活,用大众最熟悉的声音去作曲。”《渔光曲》、《月光光》、《彩云追月》等40余首极有影响力的乐曲便是这句话的具体实践。可惜任光年仅40岁便在皖南事变中牺牲,许多本可能在文化长河中熠熠发亮的音乐作品也只能作为想象存在。

但还好,任光的《渔光曲》和它开启的电影音乐“黄金时代”,已经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上画上了亮丽的一笔,并且将持续引导着音乐家在广大人民的生活现实中去观察和创作。

注释:

[1]王思思,“左翼电影音乐研究”

[2]赵华,“《渔光曲》赏析”

[3]奚琴,“电影为流行歌曲插上了“绚丽的翅膀”——以《渔光曲》为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