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寿张县豫剧团的前世今生
年张桂花领衔成立“寿张县胜利剧团”,和年由章兆麟与丁淑霞领衔组建的“人民剧团”成为寿张县的两大山东梆子剧团。寿张县胜利剧团以张桂花为业务骨干的剧团到各个公社巡演,后到鲁西、鲁西南、鲁西北各个县城巡演,到菏泽、德州、济宁、泰安演出。当时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五凤岭》、《陈平打朝》、《铡美案》和《穆桂英挂帅》等。
五凤岭
年11月,由于平原省撤销,寿张县被划归山东省聊城地区。但由于豫剧从知名度、群众接受程度上都远超山东梆子,剧团开始逐渐转型豫剧以谋求发展。年,剧团到河南省开封市邀请唱豫剧的名角马宝珍、燕丽君演出,与当时胜利剧团张桂花主演的山东梆子花旦配合得天衣无缝。年12月15日,寿张县将阳谷县并入;寿张县胜利剧团更名为寿张县豫剧一团,原来寿张县人民剧团更名为寿张县豫剧二团,阳谷县豫剧团并入寿张县后更名为寿张县豫剧三团。
年“大跃进”期间,东北三省邀请剧团到东北演出。寿张县第一书记指示,“在山东各地巡演完成后,再到东北演出”。为此,寿张县豫剧一团在胶东省演出了几个月后,直到年9月底,寿张县豫剧一团赴东北的辽宁省锦州、沈阳、辽阳、鞍山、营口、抚顺、本溪,吉林省四平地区、长春以及黑龙江的哈尔滨等地方慰问演出,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年11月,回到寿张县的寿张县豫剧一团,因“整五风”运动兴起,寿张县文化馆将“寿张县豫剧一团”与“寿张县豫剧三团”合并为一个剧团“寿张县豫剧团”。合二为一后的剧团演职人员仅剩58人,主要演职人员有马宝珍、燕丽君、张桂花、章兆麟、丁淑霞等。后受文化运动影响,张桂花等人先后离开剧团。
年寿张县撤销后,寿张县豫剧团改名为阳谷县豫剧团,归专区领导,年下放聊城县,更名为聊城县豫剧团。县改市后,团名相应改变。设地级市后,团名未改,归属地级市领导。所以现如今的聊城市豫剧团是寿张县豫剧团的衣钵传人。马宝珍、章兆林、丁淑霞等人便成了聊城市豫剧团的演员,而张桂花则在年调台前县豫剧团任团长。
二、寿张县豫剧团的主要演员
桃花庵
上世纪五十年代,寿张县豫剧团风头正劲,红遍黄河两岸,团内几位挑大梁的演员红极一时,万人瞩目,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台柱子张桂花,民间有顺口溜:“扒了屋子卖掉砖,也要看张桂花的《桃花庵》”,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不夸张地说,那个时期张桂花在寿张县、阳谷县一带的影响力要超过豫剧名家常香玉和马金凤。年张桂花在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获一等奖,次年中国唱片公司灌制了她的代表剧目《盘夫索夫》中的主要唱段,其《蓝桥会》、《三上轿》、《拣豆种》、《五风岭》中的唱段亦被中央和山东电台录音。年,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她在《对花枪》中的大段唱腔。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封还有一位唱豫剧的张桂花,年龄相仿,代表剧目是《三哭殿》,二人非常容易混淆。
严格来说,张桂花唱的是山东梆子而非豫剧,但是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两种梆子的差别并不大,甚至比豫剧里的豫东调与豫西调之间的差别还小,反正我这个伪戏迷听不出来。一般认为,山陕梆子(秦腔)是如今山东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豫剧)等剧种的源头。山陕梆子传入聊城、菏泽、济宁等运河沿岸城市后,与本土方言和风土民情相适应,与本地原有土腔小戏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山东梆子。山陕梆子向南发展是河南梆子即豫剧,往北发展是河北梆子,在山东本地则发展为山东梆子,唱腔高亢,并发展出不同的流派分支。各地梆子戏互相影响,而又各有特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齐头并进之势。例如豫剧(河南梆子)名家马金凤便是山东人。
铡美案
除了张桂花外,寿张县豫剧团还有几位著名演员,例如马宝珍、章兆林、丁淑霞、燕丽君等。章兆林是鲁西一带有名的黑头(花脸)演员,因嗓音特别洪亮,似穿云裂帛,响遏行云,被誉为“黄河两岸第一黑、平原一声雷”的美誉。章兆林还有位同样身为著名演员的女儿章兰,章兰曾任聊城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奖。章兰自幼学艺,师从豫剧名演员马宝珍和武功教师李明才。年豫剧界评选出中国豫剧十大名旦,章兰名列其中。关于寿张县豫剧团马宝珍、丁淑霞、燕丽君等人的资料很少,目前只知道马宝珍和燕丽君是开封人,燕丽君据说嫁到了阳谷县某村,从此脱离了专业剧团(但此消息未经考证)。
后记:我自幼受豫剧的耳濡目染,年长后又喜欢上了京剧,此外还听过越调、曲剧、吕剧、评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剧种,丝弦声起,便能判断是何剧种。我所了解的剧目少说也得有几十出吧,所以我自诩是个伪戏迷。我对于戏曲的爱好受惠于我的父亲,他是个戏篓子,我幼年时没少听他讲戏曲故事。所以,我写的这篇短文,算是寄托了我对父亲的一点哀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