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搞垮华语乐坛短视频音乐里的行业机遇或

作者

妙啊

“抖音神曲搞垮华语乐坛”的争议还在继续。

上周,在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上,评选出了“年度十大热歌”榜,这些歌曲大都是从抖音走红,再加上当晚网络歌手们舞台表演能力欠缺,一时间,短视频拉低音乐品味等各种评论甚嚣尘上。

大众似乎对于华语乐坛的未来忧心忡忡,不过,娱乐资本论在跟一些业内人士聊完后发现,音乐专业人士的态度反而没有这么悲观。

乐评人邓柯以美国的三大颁奖礼做类比,格莱美奖是由业内人士投出的,代表的是专业人士的喜好,Billboard榜单主要是根据主流电台的播放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的取向,还有一个AMA全美音乐奖则是主要依靠大众投票。

TME选出的是“十大热歌”就像AMA全美音乐奖,其实反应的也是大多数老百姓的口味。毕竟,TME选出的是“十大热歌”,而非经典金曲。也就是说,这些歌曲的评判标准是传播度,而非音乐性。

也许又有观点认为,抖音上爆火的都是BGM,并不是完整歌曲。殊不知,在抖音带火BGM之后,用户开始涌入TME等音乐平台上搜索这些BGM的完整歌曲。这就是“十大热歌”榜的数据由来。

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音乐宣发的重要阵地,这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连传统唱片公司也在以更宽容的态度拥抱短视频音乐。

就在几天前,华纳唱片刚跟短视频音乐领域的知名公司海葵音乐达成合作,将联手打造原创音乐人,首发歌手就是唱了“十大热歌”的大籽、王唯乐(小乐哥)。

这么看来,传统的唱片公司和歌手也在拥抱短视频平台,寻找突破口,试图找到流量与质量的平衡点,将更多经典音乐通过短视频传播出去,而非一味强调审美而脱离大众。

朗朗上口不等于低俗,短视频里也有音乐佳作

TMEA晚会的“十大热歌”引发这么大的争议,让不少人心生担忧,“华语乐坛的水平已经这样了吗?”

而这些歌之所以能被大数据筛选出来,自然是因为受欢迎。

正如21世纪初《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火遍大江南北,仅年《老鼠爱大米》的全球搜索量就超过1亿,《两只蝴蝶》彩铃单月下载量最高突破万次;后来又有《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广场舞神曲。对于高音乐审美的人群来说,这些歌曲可能很难入耳。但这些接地气的歌确实备受大众喜爱。

当下短视频音乐与曾经这些曾经爆火的歌曲类似,它们并不能代表整个华语乐坛的整体水平,但却以通俗的形式,恰好切中了大众喜好。

正如最近大热的《漠河舞厅》,作为电影《平原上的火焰》的推广曲,重制版发出后很快在抖音上成为爆曲。

这首歌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悲凉又让人动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很能打动抖音受众,《漠河舞厅》的创作者柳爽把火起来的原因归结为“无数个机缘巧合的击中和现代社会对保守爱情观的某种共情”。

的确,通俗并不等于低俗,也可以是雅俗共赏。不管在哪个时代,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好音乐,这样的通俗音乐又如何能与低俗划上等号?

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歌曲,在他们背后,也是有自己的创作者、有编曲、有歌手,有制作、发行、传唱的过程,也承载着音乐人伟大的音乐梦想。他们当中有新民谣、有通俗流行、有说唱风格、有国风戏曲风。

乐评人邓柯说,短视频音乐和华语乐坛的关系,就像是网文和当代文学的关系。尽管有一批粗制滥造的,但也有《鬼吹灯》和《盗墓笔记》这种口碑爆棚,备受市场喜爱的作品。

在短视频时代,每个音乐人的努力,都能被看见,不会被埋没。

此前抖音歌手“要不要买菜”就走出短视频,参加了《明日创作计划》。从在抖音翻唱,到开始尝试创作,短视频平台为“要不要买菜”提供被看见的机会。而从短视频平台上发迹的音乐人,也更了解市场的取向。

在《明日创作计划》中,“要不要买菜”曾为妈妈创作的一首《艳丽芬芳》打动了不少人,召集人王源就评价,“只从创作角度上讲,这是一首比较难写的歌,因为曲调质朴,所以旋律才更要抓人,才会受市场欢迎。”

既要好听还有受市场认可,是很难做到的。乐评人、音乐企划邹小樱说,在陈雪凝的《绿色》火了后,身边一大批人在模仿做“蓝色”“黄色”。

但是能让大众喜欢是一种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这种能力,也不是相似就能火。此前,邹小樱也曾总结了《绿色》制作和创作上的套路,做了一首像《绿色》的歌。他在微博中写道,《绿色》所体现的,是这几年流行音乐的用户下沉,如同你现在能以廉价而快捷的方式,获得当年的文青自以为是的东西。

众声喧哗的互联网,大流量伴随着大机遇

有人说,短视频音乐low,拉低音乐品味。但事实上,互联网天然就是平权的。

如今音乐消费的用户量比过去时代增加了许多,更多下沉市场的用户参与到了对于音乐的选择当中来,这也让国人的音乐品味进一步被看见。

邓柯表示,“可能以前一年就首歌,14亿人听首歌,现在14亿人听10万首歌,落到每一首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