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华语乐坛没有像周杰伦林俊杰这样专

时代不一样,周杰伦和林俊杰出道的时代处于唱片时代的末期,对于高质量的音乐粉丝会买单。

而现在可以算是数字流量时代了,从唱片公司的角度来看,你音乐好坏的界定已经不仅仅是“质量”二字了,更多的,是话题性、流量、利益等方面,有时候一场好的营销给公司带来的利益甚至超过一张优秀的专辑,歌手们写出来的歌有很多时候只是营销的的工具,音乐市场变成了一个个披着音乐的皮骨子里却是一个个营销套路的战场。

数字流量时代的代表产物:薛之谦

卖惨、人设、综艺曝光、段子。几乎经纪公司能够想到的一切营销手段在他身上都能够看得到。正常歌手宣传歌曲的时候偶尔也会上一两期综艺,但是薛之谦却是综艺的常驻嘉宾,太过于看重曝光率了。

而他的音乐呢?几乎全是模板,然后利用营销赚的钱再去制作,变成了一种内容烂得可以但是后期制作却比较精良的“表面音乐”。这种音乐吸不了高质量的粉丝,但是对于音乐审美偏低的人有巨大的杀伤力。不过人家也确实不需要吸多么高质量的粉丝,因为高质量粉丝也都不吃他的营销套路,只要保证有一批数量较为可观的又吃他营销套路又听他音乐的粉丝就够了。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拿钱去玩音乐和用音乐赚钱的区别,我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身价不菲,靠做生意出身,偏偏又特想出名,怎么办?音乐半懂不懂,拿钱砸,怎么烧钱怎么来,买制作、买歌、买各大音乐平台首页推荐、买各种奖项、甚至买金曲入围名单。(吃饭聊天的时候一波波内幕爆得真的毁三观)这就是拿钱去玩音乐,算是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了,薛之谦当然也这么来的。

而用音乐赚钱的人因为音乐是生存的方式,所以在音乐的质量上会有一定的要求,赚钱的方式主要在于版权、专辑(或数字专辑)售卖、音乐制作等。所以很多音乐人对于侵权行为特别敏感,毕竟这是关乎到生存的东西。

这样一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像林俊杰和陈奕迅的很多歌都需要购买数字专辑才能听,还有一些歌只有某些平台有版权。而薛之谦类的呢?恨不得每个平台都有他的歌,然后音乐全部免费。

很多不懂的人会吃“我的音乐承诺永不收费”的营销套路,但人家不靠音乐赚钱,靠广告、出场费、代言费等赚钱,音乐只是营销手段,其实这种算是一种比较破坏音乐市场的资本玩法,真正喜欢音乐的人不应该这么搞,因为,音乐收费、有门槛能够给很多不是那么顶端的音乐人带来收益,保证了音乐人的收入问题,让更多的音乐人能够投入到优质音乐内容的生产上面。但是你薛之谦一搞“免费音乐”,其实就是在给市场和受众们养成一种“音乐不应该收费”的习惯,慢慢会为优质音乐内容花钱的人会越来越少,那么优质音乐的诞生也越来越少。

数字流量与唱片结合得很好的代表:华晨宇

现在歌手签约通常都签两份约:一份经济公司约、一份唱片公司约。

这种签约机制保证了歌手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上营销和内容生产同时兼顾,华晨宇运气很好,签了一家资源非常丰富的公司,经济唱片于一体,营销团队和制作团队都非常成熟,外加上华晨宇出道的起点很高(出道就带有大批的粉丝基础),自身的音乐素养又不俗,对于营销的依赖性就非常低。(并非没有,比如形象的转型或者参加花少这类综艺等方面都能看到营销团队的影子)

华晨宇足以代表一个数字流量与唱片内容结合的歌手群体,也是未来音乐圈正面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和导向。而之后歌手想要生存发展,必然也需要对内容质量和流量进行一个结合,不可避免的可能会通过选秀、参演电影等模式来保持自身流量,像最近比较火的唱《体面》的于文文就是通过演前任三带起了流量,然后通过流量将自己的歌给再炒热一遍。

唱片内容有余但营销或流量不够的歌手:方大同、艾怡良等

有多少人知道方大同和艾怡良都获得了金曲奖奖项么?甚至艾怡良还被封为金曲奖歌后,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这两位歌手要么就是营销团队做得不够好,要么就是自身特点问题并没有那么多群众基础。典型的内容有余但流量不足。现在就面临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甚至艾怡良举办的音乐会门票最低售价低到不足元一张,这对于艾怡良的音乐质量来说真的算是一个很低的价格了。

方大同和艾怡良的音乐素养绝对不低,方大同本身就是玩soul的天才,而艾怡良最近又帮张惠妹制作了《听故事的人》,无奈还是带不起来流量,终将是这个流量时代的陪跑者。

由此可见,这个时代没有一个强大的营销团队进行营销是没有办法专心做音乐的,市场不一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