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产业变迁资本史从派系林立到流媒体横行

最近周杰伦的《周游记》口碑大扑,原本被认为能培养出第二个杨超越的《青春有你2》,结果也演变成了小三、reader等一地鸡毛。

很多人说现在的新生代音乐人缺位,因为觉得自己曾经的偶像如今似乎已经过气,也更容易对音乐行业持有悲观心态。

不过在另一边,也有人依旧在乐此不疲的为流量时代的歌手们而疯狂。

纵观过往,音乐行业从最早的古典音乐,到更多流派如布鲁斯爵士嘻哈诞生,再到如今大众熟悉的流行乐,呈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境界。

随着类型的进化,粗略来看,背后的产业也分为三个发展拐点,从音乐公司及音乐人兴起,再到如今流媒体的掌权重新聚合音乐人,折射出的也是音乐产业不断进化的过程。

01

派系林立时代:从自由创作到资本逐利

说起现代音乐的鼻祖,还得是黑人。

在19世纪的美国,黑人还饱受奴隶主的压迫,在劳动的强压下身心俱疲,由于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就使用了最原始的方式,那就是唱歌。

对于当时的黑人来说,唱歌只是一种发泄,一种本能,完全没有任何资本利益牵绊。

当然,他们不会想到,自己嘴中哼唱的,控诉资本剥削的歌曲,在几十年后,能够演变进化为资本热捧的香饽饽。

因为整日受到资本家的压迫,加上当时美国种族问题严重,黑人音乐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悲情基调,现在的人再听蓝调,其实都是建立在当时人的痛苦之上的。

不过,当资本开始介入,音乐变得不再纯粹,大众对音乐的态度也越加模糊不清。

有利也有弊,什么东西只要沾上钱,那意义就变得大不一样。

比如当时的黑人摇滚歌手贝里就曾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就是为了美元唱歌,美元决定了我写什么音乐,

那时,白人抄袭黑人、或是黑人白人之间对作品的暗中较量,都是惯常操作,除了种族之间明里暗里的比拼以外,还有各种中小唱片公司对音乐版权、音乐人的争夺。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不少音乐人因为唱歌而富足,甚至实现阶级跃迁,这都要归结到当时大众对音乐的追捧上,如果说什么是风口的话,那摇滚必然要有姓名。

只要谈及音乐史必然绕不开的、即使是年轻小朋友没听过歌曲也总能听过姓名的摇滚音乐奠基人:猫王、披头士、鲍勃迪伦等。

鲍勃迪伦

无数人为之疯狂,甚至是癫狂。

在有了猫王、甲壳虫等摇滚1.0标杆性人物之后,无数公司都梦想打造下一个猫王,就像如今的直播电商1.0人物李佳琦与薇娅一样。

与此同时,与音乐相关的公司开始变多,职位也开始不断细化,音乐发行人、制作人…...行业开始逐渐成熟的标志就是,音乐作品进行工业化精细运作的时代。

在年代,开始诞生一批唱片公司,华纳、环球、索尼、BMG、宝丽金等,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唱片公司,最初都是从巨头影视公司中独立出来的。

由于这些唱片公司掌握丰富的头部艺人版权资源,也是现在腾讯网易等公司挤破了头也要抢合作的公司。

音乐无国界,显然,在把音乐变成一门生意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文艺音乐人拿着吉他摇头晃脑的唱歌,就算是瞎哼哼也好,都能成为当时年轻人的心灵慰藉。

然而这些文艺青年不知道的是,自己攒钱购买的一张张唱片,歌曲虽然好听,但大部分依旧是工业化的产物,也就是与公司利益相关,曲目并非随意有感而发。

从企业的角度看,歌曲就是产品,产品有流水线,歌曲也是一样,大概的产出流程是,先试探性的推出一首歌,如果市场反响足够好,再复制这样的风格,进行下一首的制作。

所以,第一首歌虽然具有一定的先锋意味,但大部分依旧逃不过路径依赖的宿命。

对于很多唱片公司而言,一个心照不宣的现实是,即使拥有一堆歌手,但这些歌手的核心能力不在于创作,而是模仿,即使是创作,也早已逐渐被一种公式化的创作方法所替代。

总而言之,在资本的把控下,很难有人能真正进行随心所欲的创作,总会受各种各样的市场限制。

02

唱片工业时代:唱片公司的黄金年代

回到国内,年,当时还是文艺青年的段钟潭与兄弟段钟沂,在台湾地区创立音乐杂志《滚石》,杂志开创时期一共有6个人,除去段氏兄弟,还有吴楚楚、彭国华等人。

几年后杂志创办失败,段氏兄弟开始创立了滚石有声出版社,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滚石唱片公司。

另一边,身为滚石联合创办人,同时也是歌手的吴楚楚决定结束歌手生涯,在年离开滚石,与彭国华、陈大力共同创办飞碟唱片。

唱片公司在当时也是一片蓝海,很快,他们因为踩准了时代与市场的利好,公司也纷纷做大做强。

到了八九十年代,即使台湾本土唱片公司越来越多,飞碟与滚石也可谓是当时最出名的两大唱片公司。

当然,对于当时的唱片公司来说,更重要的实力还是音乐人。

滚石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唱片公司,成为在台湾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唱片公司,靠的还是有才华的音乐人们。

罗大佑

典型如年罗大佑的一首《之乎者也》。原本公司的预期是张,结果最终销量为14万,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利好,罗大佑也因此成为台湾乐坛红人。

再之后,不少艺人如小虫、李宗盛、陈升等这些家喻户晓的音乐人也陆续加入滚石,个个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成为无数70后到90后的童年回忆。

在陆续赚到钱后,滚石开始扩大发展,在年,“滚石唱片”在香港成立分公司,并开始陆续与Beyond、林忆莲、张国荣等香港乐坛的一线巨星级音乐人签约。

这其中,还有一个特别知名的桥段是,年,复出乐坛的张国荣选择续签滚石唱片,滚石给了他一张空白支票,让他随意填数字。

张国荣在支票上只写了两个字:“情义”,足以见得滚石唱片在当时华语乐坛的地位。

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华语唱片的鼎盛时期,更是滚石唱片的黄金时代。

而滚石唱片当时之所以被认为是音乐人的天堂,抛开各种技术包装原因,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公司能够充分尊重每一个音乐人的创作才华,保留浓厚的人文气质。

比如滚石可以答应张国荣,让其按照自己所想自由发挥,专辑可以不排宣传通告,这跟当时的市场宣发规则完全违背。

当时还有不少相关唱片公司像飞碟、香港宝丽金等旗下艺人在市场上掀起过不小的风潮后,也都成为亚洲音乐的扛把子代表。

然而到了年以后,一切又变了。

03

唱片工业的黄昏:转型无能的尴尬

唱片工业时代,早期完全属于从0到1,这样的“英雄”时刻更能让人记住,不少公司和音乐人,都因此成为被纪念的代表性奠基人。

但风水总是轮流转,有过辉煌就会有落寞。

即使是曾经辉煌过的世界五大唱片公司,通过不断并购,如今也只剩下了三大。

不光是五大内部竞争,90年代,当初还是五大巨头的华纳、环球、BMG、百代、索尼又将目光转向了华语市场。

大部分的唱片公司都没有躲过被收购的命运,飞碟被华纳并购、宝丽金被环球收购,只有滚石在中间夹缝生存了下来。

但不被收购不代表没有危机,滚石的唱片销量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下滑,关于滚石的衰落,业界公认的原因是由于互联网流媒体平台的崛起。

毕竟,在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效率。但一众传统唱片公司的实体唱片制备需要较长时间,显然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因为大众喜好变化太快,这让某些吃老本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离市场渐行渐远。

很多公司不是没有想过改变,想过自救,比如滚石,想改变以往慢节奏的产出,实现更快效率的推新歌,当初的理想主义也在慢慢消失。

也正应了那句话:

总有一天,你会成为那个曾经你看不上的人。

而且,就算是推新,显然也不是想推就能推的。

任何行业都不能拔苗助长,如果时机与能力都不成熟,过于功利的想达成目的,早晚会反噬自己。

滚石在后期明显急了,一改以往的文艺情怀,变得利益至上,让旗下艺人不断翻唱,追求快速变现。

这也导致这期间出道的艺人普遍都不火,也更难出现个性鲜明的罗大佑们,一些做法还引起了自家艺人的不满。

之后的情况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对于滚石又是接连暴击:

年,大批音乐人出走,还是头部艺人如陈绮贞、伍佰、张震岳,与核心产出力大幅减少伴随的是两年后,滚石营收跌至低谷。

年,段钟潭在专访中承认,年之后滚石就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然而滚石做的不是及时止损,反而更是放开了手脚,继续扩大业务领域,包括进军网络和海外市场等业务。

例如滚石成立了网站“滚石可乐”等,都没有明显的好转,更难提恢复到以往的盈利水平。

实际上滚石所代表的,其实是那个时代的唱片公司缩影,在经历互联网的打击之下,不得不转型却又不知如何转型的尴尬。

没有人能抵得过时代的变迁。同样,也没有一个时代完全值得羡慕。

04

流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的产业渗透

到了现在,根据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发布的报告显示,年的流媒体市场大于年整个唱片市场。

这其中,Spotify、AppleMusic和YouTube等在内的美国音乐流媒体市场去年增长30%,增速喜人。

与国外的形势差不多,国内的音乐流媒体也是在互联网的红利下得到快速增长,而且目前也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巨头相互压制的格局。

就像华纳索尼环球三大唱片公司一样,哪个背后不是依赖更大的资本寡头爸爸的?

不过增长数据漂亮是漂亮,但这些流媒体一开始也是被人鄙视的。

比如高晓松曾经就嘲讽过,Spotify就是个播放器而已,给行业带来不了多少价值。

但从现实来看,各类音乐平台显然不愿意只带有“流媒体”的标签,更不甘于只当播放器,而是试图介入行业链的更多部分,扶持音乐人、创造宣发机会,成为一家对行业有影响力的音乐公司。

虽然在当下,各种互联网话术概念等层出不穷,但其实回过头看,很多商业问题,还是一样的本质。

靠常识就可以想到,公司形式、大众喜好再变化也好,本质上还是向市场提供商业化产品的过程。

所以,无论是当初的唱片公司,还是现在的流媒体平台,逃不过的,依旧还是那个不变的套路:流水线的音乐制作,与99%都在重复的演唱会。

其次,对于所有公司和音乐人来说,因情怀而开始,因利益而坚持,也基本是逃不开的宿命。

毕竟,纯粹性质上的1.0代音乐人,总是可遇不可求。

不过,换个思路看,虽然对于现在的音乐行业来说,常占据榜单的歌手普遍年轻化,以蔡徐坤为首的00后音乐人、杨超越、秦牛正威等选秀艺人,也经常会出现让人看不懂的迷惑操作。

但上个世纪的经典曲目依然是个香饽饽,周杰伦、张韶涵们依旧是吸引流量的重器,任何节目只要带上这些人的名字,口碑暂且不论,但热度总能保证。

原因无他,还是情怀。

那么问题来了,在下一个5G时代,人们还会怀念现在的蔡徐坤们么?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