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如歌,潺潺不息唱片里的中国以经典

白癜风早期好治疗吗 http://m.39.net/pf/a_4762337.html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今时今日,收听音乐可谓是一桩“触手可及”的小事。人们只需要手持一个可以联网的终端,便可以随时享受自己想听的旋律。

如今的音乐,是身处“云端”的。而曾几何时,听音乐是一件颇具仪式感的“奢侈”之举:大大的唱片机被郑重地摆在室内的角落里,黑胶唱片轻盈地旋转着,曼妙的音符流淌出来,汇入聆听者专注安宁的心绪,构建出缤纷梦幻的天地。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收藏唱片,当唱片本身的故事得到了潜心挖掘,当老唱片记录的旋律被反复聆听哼唱,唱片的意义也就逐渐明晰且丰富了起来。与之相连的,不仅仅是属于小我的悲喜,也不仅仅是跨越时空的感动,更是记录着音乐的今时与往昔,蕴含着多少人为之付出的努力,那些都是属于时代的、温暖的集体记忆。

吕昕彤

近期,音乐人文纪录片《唱片里的中国》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分为《永不磨灭的刻纹》《乐声如诉》《旋转的光阴》《回声越千年》四集,以唱片为窗口,回溯了百余年中国唱片史背后的社会变迁画卷。

定格珍贵的瞬间

凝结人类之智慧

曾几何时,声音是转瞬即逝的。而留声机和黑胶唱片的发明,定格了这份珍贵,开启了人类以听觉的方式获取、留存、并复现声音信息的历史。年,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著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研制了留声机,就连他自己也惊叹于这项被时人视作魔术的发明,感慨道:“我大声说完一句话,机器就会回放我的声音。我一生从未这样惊奇过。”

爱迪生的这一发明,不仅为接续出现的新兴媒体奠定了音频技术手段的基础、留存了珍贵的声音内容,更是彻底改变了近现代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进而对人类的文化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了极大影响。回望唱片产业的技术演进历程,黑胶唱片、薄膜唱片、磁带、CD、数字平台等承载声音的介质,体现出的是人类的科学智慧与创造精神。

在《唱片里的中国》第二集《乐声如诉》当中,浓墨重彩地呈现了人类智慧在声音收录上的投射。濒临消失的唱片传统工艺,在全国稀有的“悬浮”避震刻纹室里得到了延续,音频工程师邵善均和徒弟沈宇航全神贯注于手中的黑胶刻纹工作——制作黑胶唱片,精密的设备固然是极为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工程师的经验、耳力和鉴赏力。

黑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音频刻纹。刻纹师需要反复聆听,对音频熟稔于心,才能精准调节参数,修补细微瑕疵。我们借助摄影师的镜头得以看到,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一师一徒,轻声沟通,宁静致远。每一版黑胶母盘刻录完毕后,刻纹师都会郑重且虔诚地写上一串编号,犹如一句笃定的承诺,为后续的黑胶唱片制作奠定了妥善的基础。

时代造就经典之乐章

迸发直抵心灵的力量

循着老唱片的刻纹,开启的是一条直抵历史的道路。

《唱片里的中国》第一集《永不磨灭的刻纹》便是以唱片的刻纹为切入点,展现红色经典音乐蕴含的精神力量。与共和国同龄的寿小钧21岁与唱片结缘,如今带着电唱机和自己珍藏的黑胶唱片自费巡回传播红色旋律,音乐带给他的是一种前行的力量。同样执着于唱片的还有唱片修复工程师钱益钧,以可贵的工匠精神致力于“唱片母版修复”。

寿小钧发起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唱片巡展展示的一系列珍贵藏品用红色旋律回溯了“新中国唱片业”在建国初期如何积极参与共产党的群众动员工作。歌声悠扬,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音乐人用旧上海的唱片工业宣传抗日和革命思想,带给人民以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第三集《旋转的光阴》中,则是将观众带回了“磁带年代”。作为时代的符号印记,磁带承载着人们诸多美好的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激荡的思潮,受到时代精神的感召,一系列憧憬美好生活的旋律回响在街头巷尾,歌唱家李谷一录制的中国第一盒录音磁带《鸟翅》便是那段岁月的起点,定格了改革开放那段闪亮的时光。

回望乐坛风云,聆听时代金曲,最为扣人心弦的是旋律当中满含的拼搏热情和对未来的无限希冀,歌手的咏唱对一代代年轻人起到了精神引领作用,一盘盘磁带陪伴了人们的青春时光或是自洽时刻,纵使岁月流转,每逢经典旋律开启,便让人顿觉活力满溢。

《唱片里的中国》以见微知著的手法,从唱片业工作者、音乐创作者、收藏者、演奏者、爱乐者等多重角色的人物视角入手,巧妙细数经典旋律,润物般呈现了音乐如何融入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变迁之中,并带给人们以昂然蓬勃的前行动力。

当经典步入当今社会

用音乐绵延中华文明

一部《唱片里的中国》,犹如一部浓缩的中国唱片史,有着一定的历史文献属性。但是与此同时,这部纪录片也突出展现了老唱片、老磁带这些“复古”的音频载体与时下生活的紧密相连,它绝不仅仅是在一味地回望过往,更是在观照当下,放眼于前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今大量的民族音乐家、民族器乐演奏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以礼乐兴邦为职责和使命,在市场化的浪潮当中坚守传统民族音乐的阵地,成就斐然,声誉极高。

在第四集《回声越千年》当中,年轻的民族音乐人向笛等人积极参与国乐复兴计划,这是一个围绕中国民乐展开的音乐跨界项目,旨在推动海内外知名的中国民乐演奏家和国际音乐人广泛合作,创作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兼顾艺术审美与大众传播的音乐作品。

“长调是蒙古族的灵魂,流在蒙古族人的血液里、刻在蒙古族人的骨头上,是特属于这个民族的唱法,唱出来的就是我们蒙古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致力于长调的传承。作为仅有8位国家级蒙古族长调民歌非遗传承人之一,她从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教学,到年在家乡阿拉善右旗成立培训中心,为爱好长调的青少年教授原生态蒙古族长调。

在《唱片里的中国》当中,还紧跟时事,展现了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站弹奏古筝的内容。就在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晚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现身”,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带来开场表演,她身体悬坐,把古筝放在腿上弹奏了名曲《茉莉花》。

这一刻,“此曲只应天上有”不再是表达赞誉的诗句,而是切切实实的描述。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公开进行大型乐器表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太空惊艳亮相。

每个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有些旋律突然回响起来,竟然会令人蓦然动容。而这样的感触,始终贯穿于观看纪录片《唱片里的中国》的过程当中。当被尘封的旋律在时下的生活当中复苏,当逝去的过往被唤醒,当文化血脉得以代代相传,那份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足以让人在一瞬间热泪盈眶,中华文化的自信之灯便也愈发光彩夺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