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4日,BEYOND乐队发行了他们从新艺宝转投华纳后的第二张粤语专辑《乐与怒》。
这张专辑是BEYOND史上销量最高的一张专辑,三个月内达到了40万张,堪称巨星级的畅销专辑了,当时在除了内地以外的华语地区反响非常热烈。
然而,你知道吗?这样的销量巅峰,却是用黄家驹的生命换来的!
《乐与怒》刚推出时反响并不热烈,在香港的电台排行榜成绩也挺一般,从来没有登顶过冠军,推出三周后就掉出了销量榜前十。当时的销量仅2万多张,只相当于他们成名前的首张大碟《亚拉伯跳舞女郎》的销量。
随后BEYOND再赴日本,为《乐与怒》的日语版专辑做宣传。6月24日,黄家驹抱着宣传的目的参加了富山电视台一档游戏节目,结果发生舞台事故跌成重伤,一周后不治身亡……
黄家驹去世的消息传回香港,这下全城轰动了。原本冷却了《海阔天空》瞬间成为热门歌曲,登上各大电台排行榜冠军,大街小巷都在传唱黄家驹的歌曲,大家都在哀叹这位英年早逝的音乐才子……《乐与怒》专辑销量也随之陡增,一路攀升至40万张。
40万张对于一张粤语专辑来讲,几乎是顶尖销量了,但这个销量可能包含了台湾及马来西亚等地的销量,但不包含后来引进到内地的销量及盗版的数量。如果单纯在香港本土达到这个销量,就直接问鼎“IFPI香港唱片销量大奖”了,但当年这个奖由张学友的《我与你》获得。
那么问题来了,家驹没去世的情况下,《乐与怒》只能卖两三万张;他一去世,销量就暴增几十倍!这难道就是某些人所说的“死亡效应”?难道真的像他们说的一样,黄家驹和BEYOND之所以封神,全都是因为黄家驹的英年早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至少从《乐与怒》的销量来讲,确实是这么回事。毫不夸张地说,这40万张的唱片销量,的确是用家驹的生命换来的。
这,是何等的讽刺,也是何等的悲哀!
但这不是BEYOND的悲哀,是香港乐坛的悲哀,是华语乐迷的遗憾!我们遗憾,对黄家驹的才华后知后觉,发觉时他已离我们远去;我们遗憾,对BEYOND的音乐后知后觉,他们那张专辑本该值得卖到40万张甚至更多,却平白无故搭进去一条生命才换来……
如果《乐与怒》真的就是一张平平无奇的专辑,如果《海阔天空》《情人》《和平与爱》《爸爸妈妈》等都是很普通的口水歌,那一点都不讽刺,因为那样的话,确实是家驹的去世,硬生生地拔高了这张专辑的销量和评价!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刨去《乐与怒》作为“黄家驹遗作”的这一层意义,探讨专辑本身,《乐与怒》就称得上华语乐坛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作品。
专辑保持着BEYOND一贯丰富的原创性,12首作品几乎都是不同类型的风格,如《我是愤怒》的豪气激昂,《爸爸妈妈》的迷惘与期待,《命运是你家》中描述那个“不屈不挠的男子”,《情人》中对远方故土的爱人和歌迷的牵挂与述说……硬摇滚、爵士、蓝调和雷鬼都有涉及并表现不俗。
当然,最经典的还是那首《海阔天空》!作为一首描写他们成军十年心路历程的里程碑作品,这首歌确实有点不一样。它本是用家驹创作的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小样演变而来,却变成了最终的流行摇滚的风格。编曲上它用简单的钢琴开头,磅礴的弦乐结尾,这在BEYOND以往作品是极少见的。大段的solo和6分钟的时长,也与市面上普通流行歌曲截然不同。
黄家驹在这首歌中,把一路走来的困苦挫折、遭受的冷眼嘲笑以及内心的坚持与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也怕有一天会跌倒”这种预料的风险都唱了出来……
从整体制作来讲,《乐与怒》保留了一贯的摇滚本色,也延续了走向商业后的精良制作和流行度,是BEYOND从成立到解散所有作品中制作水准最为出色的一张,也是20世纪90年代香港乐坛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年华语金曲奖30年经典评选中,《乐与怒》入选“30年30碟”,《海阔天空》入选“30年30歌”,可见作品本身的水准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来自于时间的见证和评审的认知,而不是黄家驹的死亡在决定这一切。
至于《海阔天空》等作品几十年来在大众歌迷中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这已经无需多讲。应该说,它早已超出了一首流行音乐作品本身的意义,变成了一个符号,承载着一种精神,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华语流行作品寥寥无几。
能成为经典的作品,在刚诞生的时候不一定备受欢迎,这往往是正常现象。所以就算当时《乐与怒》只能卖出两三万张,也不用太惊奇。而30年后,如果你再对比《海阔天空》与当时在电台比它更受欢迎的《永远寂寞》《宝贝对不起》《夏日倾情》《狂野之城》,你会觉得哪个更好呢?哪个更被人记住和传唱呢?
当年《乐与怒》的40万张销量,确实是因为黄家驹的过世。但这种“死亡效应”真的能延续30年吗?能让《海阔天空》等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影响越来越深远吗?显然不可能。
只能说明一点,那样的销量巅峰与他们的原创音乐其实是匹配的,本应该不必借助“痛失英才”这样的“情感营销”去实现;而唱片公司恰恰就是在这样的事件后,才让BEYOND这张专辑的销量达到了一个巅峰。同时,黄家驹与BEYOND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内地市场的广泛影响力,也基本都是在黄家驹过世几年后才慢慢形成的……
所有这一切,都给人造成了一种因果假象——似乎如果黄家驹当年不英年早逝,BEYOND就注定是一支平平无奇的二流香港乐队,根本不可能成为今天的华语殿堂级摇滚乐队;如果不早逝,黄家驹也注定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乐队主唱,不可能成为今天享誉华语乐坛的传奇音乐人!
这种因果假象,给不少人造成了一些偏见与质疑。但也许是黄家驹的音乐中那种生命力和影响力太过强大且生生不息,这些偏见与质疑终究颠覆不了主流审美和认知。一代又一代的歌迷,都一直被其音乐所影响,将黄家驹视为华语流行音乐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如果以30年后大众对黄家驹和BEYOND的客观认知,再去决定当年《乐与怒》的销量,那你敢想象吗?万张,还是0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