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很难再出现第二个刘德华和周杰

根治白癜风什么方法好 http://pf.39.net/bdflx/131204/4302821.html

对内容从业者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

新东方重整旗鼓,管理大师在视频号爆红,老牌明星打破涨粉新纪录。与此同时,也有太多内容从业者败走;一些为互联网内容平台开疆拓土的媒体人,也在裁员大潮中黯然退场。

当然,不确定的可能是行业。确定的是,内容已如同空气般充斥在每个角落。

内容的创作、分发和消费,已经构成了人类社会参与极为广泛的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媒介的迅速切换,它可能渗透的更为深刻,更为广泛。

那在内容红海中,如何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让好的内容实现好的商业化?打造内容IP可能是一个被验证过的、靠谱的路径。

不久前,我们邀请到混沌老朋友,网易文创事业部总经理刘晶老师,来到混沌视频号直播间,为你解答这些问题。网易文创,打造了近30个头部IP产品。搭建了包括网易槽值、谈心社、三三星球、我的爸爸是条龙、浪潮工作室等辐射全网的多品牌传播矩阵。

内容IP的定义、本质、底层逻辑是什么?

大屏时代明星在小屏持续引爆,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很难再出现第二个“刘德华”和“周杰伦”了?

爆款内容IP,网易的刷屏级爆款内容是怎么做出来的?

好内容怎么商业化?内容行业的未来如何?

刘晶老师从打造内容IP的角度切入,解析了打造好内容和爆款内容IP的底层逻辑。以下为对话实录,有删减。

嘉宾主持|欧阳晨混沌学园商业案例研究员

访谈嘉宾

刘晶网易文创事业部总经理

IP时代

混沌:为什么叫网易文创?最初的目标是什么,是瞄准了内容市场吗?

刘晶:在网易管新闻业务的这些年,整个内容产业已经远远超出做新闻的范畴,当时我和团队想做一点“去新闻化”、好玩儿的东西,想去开拓新的内容战场。

其实我们也考虑过别的名字,比如“文娱”,但这件事整体规划里娱乐属性没那么高;也考虑过叫“文化”,但会给人一种比较传统的印象。虽然当时大家对文创的理解,还停留在创意产物的打造上,但我们觉得“文创”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和互联网气质也比较贴合。

混沌:IP放在内容产业的语境中,到底指什么?你怎么理解IP?

刘晶:在年,一位影视行业的朋友分享了几个IP的概念,我觉得到现在也适用:

第一,IP要有一定独占性,独占性一方面是版权维度的,一方面是版权衍生出的收益维度,也就是商业权益维度。比如汉字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汉字不是IP,是一种公共资源。但是当某位创作者设计了艺术感很强,或者适用范围很好的字体,它就可能变成了IP。

第二,IP一定是可以讲故事的,“有名”也不代表能成为IP,只有名气没有故事属性,这个IP不一定具有可开发的延展性。

以上是偏向于影视行业的IP的定义,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并且对IP有所了解。

那现在我怎么理解IP?也有几个维度:

首先IP是分领域分层的,一个领域成熟的IP不一定在其他领域都能构成IP。比如在内容领域,或内容创意营销领域的IP,拿到影视行业不一定也是IP。领域一迁移,IP价值、IP属性、IP特征都发生了变化,它要经过专业的加工和改造才能适应行业对IP的需求。

第二点,大部分IP都具有精神属性的消费特征。精神属性消费,消费者和他消费的内容之间存在很强的精神、情感层面的链接。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迪斯尼、哈利波特这类主题公园,之所以产生消费不是因为产品很知名,而是因为这些产品背后的内容元素,这些IP的文化特征,对大家的精神有触动,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第三点,IP一定要能够产生商业价值。不能产生商业价值的IP可能只是比较好的公共财产,但一定不是IP。

混沌:IP本质上是要满足用户什么需求?

刘晶:IP满足的是人们日常消费的需求。大家注意,此处的消费是广义的,消费不一定只是购买商品,文化消费也好,内容消费也好等等都是消费。消费者需要一种媒介,来填充消费的过程,进入消费。

我举个例子,对上一辈人来说,品牌就是媒介,大家通过最传统意义上、最经典意义上的品牌认知来进入到消费环节。那到今天,消费的媒介会是什么?这两年直播带货很火——大量的红人主播都有自己的人设,比如最近爆火的新东方老师;很多创新型科技企业都在探索的虚拟人主播。我们消费的任何一个网红主播,其实都是媒介。

媒介和内容是天然相粘连的。我之前有一个比较极端的看法,认为所有网红其实都是内容,他们提供了一种真人形态的内容,由消费者消费。消费可以是打赏,也可以购买他推荐的商品。

所以我觉得带有IP属性的内容消费,其实渗透到我们整个消费过程的方方面面。IP满足的就是用户的本质需求,消费需求。

混沌:我们好像到了一个全网动辄谈IP的时代。那现在有种说法是“无IP不传播,无IP不造势。”还有一种悲观的论调,说“IP时代将死”,你怎么看?

刘晶:先说无IP不传播。在传播上,大家都在寻找一个方便和对象触达的点。IP就是一个点,我认为大家是找到了一个路径,或者说操作的原则,才会讲这句话。

“无IP不传播”是消费者认可了消费的内容化,而不是消费内容。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是能否把内容提炼成具有某种精神属性消费特征的IP。

我不太认同于后一句话,但它也有道理。为什么IP将死?当IP泛化之后,大家就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叫做IP。那市场到了一定规模之后要有一轮重整,要有一轮优胜劣汰。

一个动因可能是消费者需求的提升,如果IP不能持续提供足够的内容服务,自然会被消费者甩下、渐趋消亡。第二个动因是IP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创新,也抬高了整个行业的标准,自然要淘汰一大批没有特征、没有辨识度、没有很好的精神属性连接的IP。

这两句话都有道理,但从趋势上看我更认同无IP不传播。

混沌:罗大佑、王心凌等等这些大屏时代的明星如今在小屏持续引爆,能给我们在IP打造上提供什么经验吗?

刘晶:大屏时代的明星在小屏重现,表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即很多IP具有可以反复被消费的属性。

比如罗大佑,30年过去大众还在消费他,而且乐此不疲。比如今年纪念黄家驹,一个已经去世这么多年的人,他依然很有名望、有很忠实的粉丝。

大屏时代明星年轻的时候,可能作为流行歌手,唱片卖得非常好,冲榜冲到第一。到今天,他们跟新一代流行歌手比拼抖音热榜的数据,可能毫不占优势。但没关系,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比如通过视频平台开怀旧演唱会,发现中年人贡献了海量的数据。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他们验证了自己的IP具有被反复消费的价值。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折射出整个小屏时代IP产业面临的瓶颈。如果你完整地观察、学习,甚至经历过从传统媒介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的内容产业、IP产业发展,你会发现小屏时代每天都在涌现红人,但不管是怎样量级的红人,他的价值都不能等同于偶像。

所以那些大屏时代的明星,为什么那么长的时间跨度,还能够复现他的IP价值,才是值得思考的。

混沌:内容流行度或者火爆时长,可以作为IP诞生的衡量标准吗?

刘晶:这只是一个可量化的维度。衡量IP的维度是可以是多元的。比如说像带货最火的时候,我们发现演艺明星都在试水直播带货,有一些确实成功了,判断他们成功的依据是什么?就看他们直播间的销量,这也是个量化指标。

老IP呈现价值的维度,不一定每次都一样,恰恰因为不一样,它带来的可能性更丰富,带来的参考价值更多。

爆款逻辑

混沌:我们看到很多爆款内容的创作者最后都昙花一现了,问题出在哪?如何频繁、稳定产出爆款内容?或者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网易能做出那么多爆款?

刘晶:很多自媒体账号突然间爆红,但没能变现,或者没能把特征化的内容变成IP,终究没能成为内容行业的一份子。这是为什么呢?在网易内部我一直在讲一个原则,做内容,首先必须要稳定输出、稳定效果。

稳定输出很好理解,是指保证内容输出频率,比如坚持日更或周更;

稳定效果怎么说?设想一家媒体月内仅有一条流量达到w+,另一家媒体,没有一条过w+,但每天都是几条10w+,那后者的价值一定更高。只有稳定效果带来的持续回馈,才能让你持续经营下去,不论是流量回馈,商业回馈也好。

实现了稳定产出、稳定效果之后,就要去总结方法论。你要学习成功的案例或者平台本身的规则,这个环节不能怕繁琐。

这里有一个误区,大家可能认为规则、规律一定是简洁的。但其实复杂的、规范性的东西也有积累的价值。网易文创开始做IP时,去学习交流,发现网易游戏的人效比很高,一个人负责的产出环节非常多。怎么做到的呢?他们有非常繁杂但是可描述、可标准化的案例经验积累,而且一些规范守则、操作指南等细节是有一套SOP来呈现的。

所以你要反复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如果我是这个内容的消费者,我到底想要看到怎样的呈现?怎么样能够做的更吸引人?然后从中找出内容生产的规则,以及内容的消费者对这一类内容消费的偏好和某种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去不断的结合、不断的尝试。至少网易文创是这样慢慢摸索出来所谓的爆款的打造逻辑。

混沌:可以讲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大家更有体感吗?

刘晶:我举个例子,网易哒哒几乎每年都能做出两三个非常棒的,全网传播的H5策划。团队会归纳经验:

首先,几乎所有H5内容的消费者都有一个比较强的偏好,大家对于“测试”这件事乐此不疲。只要测试设置的不是水平太差,大家好像都爱玩。这就是你在做爆款,或者说做内容IP的工具箱里面一个比较稳定、比较常态化的工具。也是一个大的框架。

那接下来,我们再看测试偏好,比如要做性格类的测试活动“你像三国里的谁”,这里做爆款的原则是什么?是借用了三国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大IP,一个有天然的流量吸引力的故事框架。

这又是一个原则。如果你吃不准自己凭空构造的故事框架是否能火,安全的方式是去借用一个大概率能火的故事框架。

以此类推,在IP内容的研发或生产过程里,网易哒哒其实积累了很多此类工具,作为整个团队日常内容输出的基础。

有了基础,创作就不必从零开始。用这种方式不断去理解在不同的场景下,提炼一个IP的小方法或者工具,才能去铺设IP生产线,才可以把它规模化,这大体上是我们的基本思路。

混沌:刚进入内容行业,想打造IP的创业者应该注意什么?

刘晶:网易游戏的同事之前分享给我一个最基本的经验,我分享给大家。

网易游戏项目管理各阶段的评审设置,不是为了保证游戏出来之后就能成为爆款,而是为了降低失败率。所以说回来,打造爆款就是需要不断去做、不断去试,要通过项目管理降低失败率,来提高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率。做IP、做内容也一样。

混沌:内容产业有时很多是偏创意灵感型的产品,那么在工业化的流程下,内容产品的温度应该怎么去保障?

刘晶:我们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大家对非标的理解可能有误区。非标准化不是绝对的。

比如有很多人认为,作家写作、音乐人做音乐,是完全没有标准可循的。但实际上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创作者,都要进行一些经验性的学习,或者理论概念性的学习。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创意性的产业确实很难标准化,但不意味着是完全随机性的。

游戏行业,影视行业,这些都是更高纬度的内容领域,这些领域都非常注重标准化。在影视行业有一个词,叫“概念设定”,即世界观的设定。这就是把内容纳入一个框架里,才能推进整个进程,这就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

影视行业从业者总结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并且把这件事推到了极致,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奈飞模式。

每个行业,都能总结出SOP维度的东西。内容行业相对没那么复杂,资本复杂度,生产过程的复杂度都不高,但你也可以去总结,去反复提炼,慢慢它也会变成一个框架,帮助你更聚焦。

混沌:有同学评论说SOP是标准化,是创作时的一个下限。有了这个下限,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提升到上限。那如果创作是需要标准化的,好内容的标准是什么?

刘晶:好内容的标准,我觉得分两个层面。

第一点,基础层面,好内容一定对用户有留存效应。用户对内容有认同感,活跃度就会很好。好内容也不一定是10W+,现在有越来越多垂类内容,有很多很小众的东西,0人浏览,能产生次的阅读,产生次的点赞和互动,并能带来一两百的粉丝的转化,这个内容就绝对是好内容,而且是非常值钱的好内容。

而且价值观很重要,做内容一定不能用扭曲的价值观迎合流量,这是底线。

第二点,做内容一定要有更高标准,比如尽可能避免重复性提供内容,你要给行业带来新的东西,才能够让行业产生增量,而不是大家在一个存量市场里边儿做零和博弈。

混沌:网易文创打造的IP矩阵聚焦细分行业而且都很有代表性,怎么打造成型的?

刘晶:两个方法叠加在一起。

第一个方法,文创做内容和传统的新闻做内容的过程是相反的。传统做新闻的方式是从上到下的创意、审核逻辑,但文创的内容生产是自下而上,先去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再从原有大IP基础上拆解出来。

比如网易浪潮下面有“城市漫游计划”,有“好好生活事务所”这些栏目。最开始,我们想提供一些有知识增量的、带有一定价值观判断的内容,后来发现很多人喜欢这些内容,就想把这些内容视觉化、图表化。在细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立的栏目去运营,这是我们垂类IP的形成过程。

第二个方法,是养成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并设置预设、调整方向。比如我们发现,大概在17年、18年,市场对漫画有一定需求。我们要去填补这个增长很快的市场,就需要工作室每一个同事去调研,给出项目方案,要设定它的类型、做法、周期、阶段性目标、预算等等。

在立项后,设定生命周期也很重要,比如做三个月后,如果不能达到怎样的状态,就要调整,或者放弃,这就是一个标准的项目管理过程。

混沌:大数据时代,做个人IP怎么去突破?

刘晶:首先可以把“大数据时代”这个定语去掉,比较成功的IP,不管是头部还是腰部,做成的人其实并不关心这件事儿。他们只关心两点,一个是刚才我们讲的,行业普遍成功的经验,也就是“套路”是什么?

第二,你对这件事,是不是真的有热情、真的有想法、真的有积累。

东方甄选为什么直播火起来?主播老师其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他的视频,说他特别想念新东方那些伙伴儿,我相信这种感情是真挚的,因为我们在企业里,都有战斗友情,这是真实存在的。他在那一刻,是真实感情的流露。

从结果上来看,这种真情流露也确实带来了峰值流量,也让大家对东方甄选这个带货IP更认可。所以做个人IP,需要注重人设背后的真实感,这是打造个人IP的起点和基础。

除此之外,你还要再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