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暌违二十余年,黑胶唱片生产上海再启航人

图说:黑胶唱片生产上海再启航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在虹漕路一幢不起眼的老楼里,有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蓝衣工人,正在无尘玻璃车间里专注地忙碌。再走近些,浓郁醇厚的复古文化氛围包裹下,是由全自动黑胶唱片压片机、刻纹声学系统以及母版制版系统组成的现代化黑胶生产线。也就是说,音频刻纹、金属制版、黑胶压片集于一处,正有序运行。这也标志着自20世纪20年代起,于上海起步的黑胶唱片生产,在中断了20年后重拾坐标,再度启航。其实,自上个世纪初首张中国制造的唱片在上海诞生以来,我国唱片业已经历了百十年历史。在新音乐载体的变革冲击下,年中唱在上海关闭了国内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黑胶产品暌违大众视野已有二十余年。“这些年,海外一直保持着黑胶的生产、出版和发行,尤其年以来,全球黑胶唱片市场的增长保持两位数,美国去年卖出黑胶唱片万张,境内的黑胶生产和收藏需求也始终存在。“据中国唱片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章利民介绍,在全球黑胶回暖的大潮流之下,中唱上海基于对市场的判断和希望,从德国引进了这条由这套黑胶生产设备。图说:近年来全球黑胶唱片市场增长迅速网络图黑胶工坊于年筹建,年5月9日揭幕落成。是全球少见、中国唯一的拥有黑胶唱片制作全流程的体验式工坊,一流的设备、顶尖的技术、完备的管理以及“国宝级”技术专家的权威助阵,让黑胶的声音魅力得以完美再现。据介绍,整套刻纹、制版、压片设备引进外加车间的施工改造成本约计万元,而每一张黑胶唱片进口“胶”的原料成本也超过四块人民币,现场还有不少退休返聘的高级工程师,但相比海外加工的冗长生产周期,中唱此次也可谓“痛下决心”,“幸好我们得到了上海市文创基金的支持。”今天(9日)上午,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合作特别创立了唱片副牌“上音”。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篆章留印,发布了“上音”品牌logo形象。据了解,黑胶工坊落地上海后,首批黑胶唱片出版名单,其中就包括上音品牌作品《梦临汤显祖》、交响曲《丝路追梦》、赵季平创作作品交响组曲《乔家大院和大宅门》、新乐府新民乐作品《五行》、张维良《箫的世界》、贾鹏芳二胡专辑《茉莉芬芳》、谷峰《风带我走吧》、叶蓓《流浪途中爱上你》、黄龄《来日方长》、崔恕《美好时光》等。黑胶这种古老的工艺,配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让乐迷得以自地由享受历史的声音,时代的声音,世界的声音,乃至聆听未来的声音。(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孙佳音)图说:赵季平创作作品交响组曲《乔家大院和大宅门》网络图在金属制版车间,有一个“工人”头发稍许有点花白,他忙忙碌碌的,专注的样子叫人不忍打断。他以为我是唱片发烧友,便耐心地介绍起制版的工艺流程,悉心地阐释电铸和电镀的区别,讲解预处理六种溶液的各自功效,还仔细地介绍各种材质唱片的区别,“铜版其实背面是不锈钢,表面镀了一层特别的铜,铜版的声槽相比黑胶,比较窄比较浅。黑胶单位面积的信息量大,但杂声也比较大。”听得起兴,我向他讨要一张名片,“裘洲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老工人原来是整个黑胶工坊最资深的工程师,“我大学毕业一直在做这个。年到中唱,年到瑞典去学习。本来想考研究生,后来热爱上这行,也就不考了。”年上海关停了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裘洲龙便去了新加坡工作。十年后回国,回到中唱上海继续做唱片,“年我退休了,搞老唱片保护,设备都没有了,我就重新画图纸。那边忙完,黑胶工坊又上马了……”语气里满是对这份事业的自豪。其实,工厂里像裘洲龙一样的资深工程师还有不少,他们的匠心,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悉心呵护,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停摆的传统工艺和优秀的民族文化,都将以全新的面貌和崭新的姿态,拥抱新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