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人类学家400卷蜡筒唱片,记录下10

-年,德裔美籍人类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伯特霍尔德·劳弗(BertholdLaufer)参与“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TheJacobSchiffChinaExpedition;-),在这次行程中,他在中国收录了大约卷蜡筒唱片,已被学界普遍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录音”。

这批被称为“劳弗特藏”的音频资料于年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TheAmericanMuseumofNaturalHistory)转存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传统音乐档案馆。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在唐研究基金会的资助下,正式启动“中国最初录音”项目,计划出版这批音频资料。同时,“劳弗特藏”回到中国出版、研究的计划也被提上日程。

4月25日,“百年前的劳弗中国录音特藏暨音乐档案建设”圆桌会议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馆长艾伦·伯德特(AlanBurdette)、伯特霍尔德·劳弗档案项目负责人魏小石、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萧梅等人共谈这批档案的价值和意义。

“劳弗特藏”中的老照片,

跳羌母的五个喇嘛

(图片摘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中国最早的录音

百代唱片公司等西方著名唱片公司20世纪初就进入中国,中国本土最早的唱片录音于年3月中旬在上海完成。最早录制于年的“劳弗特藏”时间上并未占据太多优势,仅是略早于百代唱片工程师弗雷德·盖斯伯格(FredGaisberg)录制的吹打乐和孙菊仙的《举鼎观画》等。

但“劳弗特藏”却有着精心灌制的唱片所没有的充满草根气息的磅礴生命力。与唱片公司注重表现音乐不同,“劳弗特藏”是以人类学学者的视角记录。劳弗在日常生活的演出场景中录下这些音频,沙沙作响的原始录音中,除了音乐和唱词,周围热闹的环境音也被收纳进来。声音响起,浓郁的现场感仿佛把人直接带回多年前的中国。

“劳弗特藏”以集成方式保存了20世纪初期流存于中国的10余个乐种和多种方言的口头表现形式。其中,在上海的录制部分(年),记录了当时吴语民歌、滩簧戏、秦腔等多种传统体裁的存续状态。北京部分(年)大多录制于现场表演,部分唱词在后来存世的曲艺资料中实属鲜见,展现了小调民歌(如孟姜女调、五更调)被纳入京津地区曲艺表演中的早期面貌。值得一提的是,二胡的器乐形态在当时已经有了即兴表演和自娱自乐的性质。“劳弗特藏”还记录了远早于刘天华和阿炳之录音的器乐片段。

“我们听他的音响,会觉得现场感特别强。不像后来很多音乐家采录,要求声音特别干净,录下来的是一段很美的音乐。我们听劳弗的东西,感觉自己就在街头。”萧梅认为,“劳弗特藏”忠实记载了20世纪初中国几个地方的民俗社会生活,因其人类学属性而价值重大。

在中国,劳弗还以人类学的眼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