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语流行音乐往事曾经港台引领时代,如今内

今天,说华语流行音乐,大家都会想到港台的一大批知名歌手。但其实华语流行音乐的范围,远比这些要庞大和多样。

华语流行音乐,这一概念,严格来说,是与粤语流行音乐相区别的,泛指用普通话、华语、国语,或其他北方方言演唱的歌曲。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地区。

而流行音乐,一般都是一段时期内广泛被大众所接受和喜欢的音乐。相对于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具有电子化、商业化、娱乐化和偶像化等特征。

华语流行音乐,是一个文化圈的概念,其起源于20世纪的上海,之后北京、香港和台北也成为华语流行音乐产业的重要中心。

上世纪20年代,当时知名的音乐人黎锦晖,先后在上海创办中华歌舞学校及中华歌舞团。随后,他率领中华歌舞团远赴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文字通俗易懂,音乐简练明快,流传极广的歌曲。并受当时鸳鸯蝴蝶派的影响,创作了《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在当时保守人士看来,这些歌曲用词低俗、媚俗,什么“小亲亲”“奴奴呀,只要你的心”。这些作品甚至被扣上了“黄色音乐”的帽子。

黎锦晖通过组织各类歌舞团,赴全国巡回演出,培养出了周璇、聂耳、王人美、严华、白虹、陈燕燕等艺术家及演艺工作者。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既是民国发展黄金十年的顶峰,也是8年抗日战争的时代。民国时期的娱乐产业,盛极而衰,诞生了中国最初的“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白光、李香兰(山口淑子)、吴莺音”,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

这些歌星在演唱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风格与之前任何中文音乐均不尽相同。

其中,周璇被视为这一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知名代表作有《何日君再来》、《天涯歌女》和《夜上海》等。

这一代人见证了女歌手在舆论中从“歌女”一跃成为“明星”的历程。她们甜美的歌声也通过位于各大城市的广播电台传到家家户户的收音机里,而唱片则在唱片公司的包装下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商品。

这些歌唱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被称为上海时代曲,是中国民间音乐与欧洲爵士音乐的融合,被看作是时尚和先进文化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大力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和红色革命歌曲。流行音乐一度绝迹。

而从抗日战争开始,龚秋霞、姚莉、白光、吴莺音、张露等上海海派时代曲音乐人,因战乱陆续南迁至香港发展,香港开始成为时代曲的接续发展中心。

60年代,台湾台视开播了一档群星会的黑白电视歌唱节目。此后的十多年里,张琪、谢雷、孔兰薰等一批优秀的流行歌手,成为节目座上宾,节目创造的男女对唱的表演型态,风靡一时。

群星会的影响力遍及东南亚成为此世代的共同记忆。最著名的莫过于邓丽君参加台视《群星会》节目,在台北“夜巴黎”、“七重天”等音乐场所登台演唱,创造连续数月满场的纪录;以平均每三个月两张唱片的出片速度推出多张唱片。

这一时期的尤雅、邓丽君、费玉清、甄妮、刘文正、凤飞飞、黄莺莺等,成为了台湾华语乐坛流行巨星。其影响力远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尼,而邓丽君的歌声也传至内地。

七八十年代,随着琼瑶电影及台湾青春校园电影的热潮,以电影主题曲姿态出现的国语时代曲亦获得空前成功。

蔡琴早期照片,左三为蔡琴,左一为叶佳修,右一为齐豫

同时期,台湾校园发展出以“唱自己的歌”为号召的校园民歌创作热潮,如蔡琴、齐豫、罗大佑、潘越云、李建复等人开始投身乐坛。

80年代,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国语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市场欣欣向荣,唱片公司百家争鸣,词曲创作与唱片制作成为专业并开始细致化分工。

其中最主流的两家唱片公司是飞碟唱片和滚石唱片:飞碟唱片公司签约知名歌手有四大天后蔡琴、黄莺莺、苏芮、王芷蕾,知名创作人李寿全、陈志远、陈乐融、张雨生等。

陈升与罗大佑,李宗盛,张培仁等人的合影

滚石唱片签约知名歌手有陈淑桦、齐豫、潘越云,知名创作人罗大佑、李宗盛、陈昇、陈焕昌(小虫)、黄韵玲等。

80年代末王杰以《一场游戏一场梦》出道,成为台湾风靡一时的天王巨星。代表作有《一场游戏一场梦》、《忘了你忘了我》、《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孤星》等。

这一时期,罗大佑的校园民谣,大行其道。他还尝试了其他类型音乐,将将华语流行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是《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曲,由罗大佑、张大春、李寿全、邱复生、徐乃胜、张艾嘉、詹宏志作词,罗大佑作曲,陈志远编曲,成为了不老的经典歌曲。

在年的央视春晚舞台上,这首歌曲仍然可以传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

当然,这首歌模仿了当时美国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作词作曲的歌曲《WeAreTheWorld》。

随后的年,郭峰等人也受到启发,在北京创作了由名华语流行音乐歌手共同演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年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唱响央视春晚舞台,随即红遍内地,同年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和《外面的世界》也风靡两岸。

八十年代中后期,香港乐坛,也迎来了爆发期。这个时候的唱片工业的发展,造就了许多香港本土歌手,最著名的当属“三王一后”,即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和梅艳芳。’

但这个时候产生的音乐,大多是粤语流行歌曲,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华语流行音乐。

不过,“三王一后”、Beyond乐队、陈慧娴、叶倩文等知名粤语歌手,深刻影响着华语流行音乐风格。

曾几何时,内地无论是歌手还是普通粉丝,都会操着一口流利的粤语,演唱《当爱已成往事》《海阔天空》《光辉岁月》《千千阙歌》《潇洒走一回》等原版粤语歌曲。

步入90年代,华语流行乐坛,无疑是香港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的天下。四大天王,也成为了香港流行文化的巅峰代表,被誉为“香港十大文化符号”之首。

虽然他们也创作了众多粤语歌曲,但几乎每一首粤语歌曲,都会有相应的国语版本。而四大天王里的刘德华,则是第一位开发国语唱片领域,大获成功的香港歌手。

随着内地市场的开放,香港乐坛越来越依赖内地听众的支持。国语越来越成为主流的音乐表达形式。

在四大天王横行华语乐坛的90年代,也出现了几位不错的女歌手。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王菲。她被海内外誉为大中华地区的“乐坛天后”。

王菲是最早将梦幻流行、神游舞曲、人声实验、嘻哈音乐等音乐风格引入华语乐坛的歌手之一。其代表歌曲《我愿意》被各国歌手翻译成10余种语言,是全球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华语歌曲之一。

除此之外,林忆莲也在香港和台湾取得了较大成功。她的经典作品如《伤痕》《至少还有你》《为你我受冷风吹》等在两岸三地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台湾乐坛方面,80年代末到90年代,姜育恒、高胜美、李翊君等琼瑶御用歌手,随着琼瑶电视剧的热播而大火。

为了抗衡香港乐坛四大天王的影响力,同时期台湾也评选出了台湾流行乐坛四大天王:王杰、童安格、周华健、齐秦。

女歌手“张惠妹现象”也成为90年代后期华语乐坛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文化。

其后出现的知名天后级的女歌手,还有郑秀文、莫文蔚、李玟、许茹芸等。

总体来说,90年代,冷战阴影消退,两岸三地的大中华地区乃至亚洲甚至全世界的经济与文化联系都日益紧密起来。这一时期的华语乐坛,呈现着大融合的局面。

一批优秀的歌手,为自己的歌唱事业,往返于两岸三地,切换自如,促进了华语流行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年后,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很多新技术革命。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香港乐坛因为四大天王的相继隐退,青黄不接的形势凸显。

当此之时,年后的前10年,成了台湾流行音乐辉煌的10年:年周杰伦以新人之姿拿下金曲奖最佳专辑爆红。

之后的台湾歌手包括王力宏、陶喆、蔡依林、萧亚轩、杨丞琳、王心凌、张韶涵、罗志祥等新兴天王、天后先后崛起。

蔡健雅、梁静茹、戴佩妮、孙燕姿、林俊杰等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实力歌手,也选择来台湾出道及发展,之后也成为华语乐坛有影响力的天王天后。

团体组合方面,也是齐头并进,五月天、S.H.E、、Energy、F.I.R、苏打绿等正式风头正劲的时候,其影响力遍及大中华地区。

香港乐坛此时已经日渐式微,最具实力的歌手,也只剩下陈奕迅。他曾三度夺得金曲奖的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是两岸炙手可热的歌手。

而内地方面,网络歌曲大行其道。比较有内涵底蕴的歌手,是许嵩、汪苏泷及徐良,他们长期霸占当时QQ音乐软件的热歌榜前三。

不过,这个时期内地最火的网络歌曲,当属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庞龙的《两只蝴蝶》,唐磊的《丁香花》,黑龙的《回心转意》,张振宇的《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张栋梁的《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香香的《猪之歌》。

内地的网络歌曲,一开始还是带着浓浓的草根平民味道,成熟的流行音乐制作工业还在建设中。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10年中国大陆经济的强势崛起,也迅速带火了内地华语流行音乐。港台歌手纷纷北上捞金发展。

这个阶段,内地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综艺音乐节目发达,各类网络音乐平台,甚至是短视频平台,成了内地知名音乐人的孵化机。

在此期间,内地诞生了众多流行歌曲,原创歌手,民谣歌手。如薛之谦、李健、宋冬野、周笔畅、李玉刚、毛不易、张杰等歌手,还有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歌红人不红的流行音乐作品。

在新世纪初比较知名的中国大陆流行歌手有许巍、朴树、羽泉、杨坤、胡彦斌等。摇滚乐方面比较著名的歌手有汪峰、臧天朔、窦唯、谢天笑、郑钧等。

至于台湾乐坛状况,虽然盛况不再,但萧敬腾、林宥嘉等中生代天王天后依然发光发热。

当然,新生代的小鲜肉歌手,如张艺兴、周深、王一博等也在成为年轻人的华语音乐时代偶像。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