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脚步探访国歌在徐汇的印记上观新闻

    

在绿树掩映的徐家汇绿地里,

有一栋砖红色假三层花园洋房,

熟悉附近典故的都知道,

这栋小红楼是曾经的中国唱片厂,

解放前属于百代唱片公司。

在百代公司灌制的一盘盘细纹黑胶唱片中,

有一首歌传唱至今,

那就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徐汇与国歌的渊源颇深,

与之相关的原始建筑都还得到较完整保存。

从田汉曾经办学的南国艺术学院,

到聂耳“沪漂”时期暂居的三楼亭子间,

从歌曲灌制的小红楼,

到助推歌曲传唱至美国的宋庆龄故居......

建筑无声,

凝固的建筑诉说着这首激励着几代中国人奋起的歌曲,

等候有心人走进阅读。

徜徉在可以漫步的街区,

让我们沿着徐汇区特色“国歌行走路线”,

用脚步探访国歌

在徐汇酝酿、灌制并传唱的印记,

用史实来探寻那些

曾经鲜活的历史人物的脉搏。

沿着国歌灌制地——百代小红楼往北走至永嘉路

砖雕有字样的五开间两层石库门房子,是国歌的词作者田汉曾经在徐汇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年,年轻的田汉和一群有志于文艺的青年在此租借了五间房屋,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虽然这所民办教育机构仅设三个专业,但教师阵容华丽:文学科由田汉担任主任,徐志摩、郁达夫也在此任教;绘画科由徐悲鸿负责;戏剧科由欧阳予倩负责。这间民间办学机构的存续时间很短,在此接受教育的学生很多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事业的栋梁之才,如陈白尘、金焰、郑君里等等。在徐家汇南部的“上海电影博物馆”里都能找到不少这些曾经的南国学子的作品。田汉虽然没有在徐汇创造《风云儿女》剧本及里面《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但他在此处留下的印记及重要性远甚于一首歌词。

▲海报说明:南国学子郑君里为聂耳拍摄的电影

沿着永嘉路的田汉寓所往西北方向行走至淮海中路

在一片米黄色的、有明显装饰艺术风格的房子。从沿街望上去3楼的亭子间,是聂耳在沪工作期间最后一处“蜗居”的房子。虽然《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谱是聂耳东渡日本后在日本电报寄回国内,但据时间倒推,聂耳是在暂居淮海中路期间、从《风云儿女》导演处主动争取到了主题曲的谱曲工作,国歌可以说是在此地开始酝酿。世事变迁,此处房屋已几经周转,成了私房,无缘入内,但站在楼下,忆起80多年前、聂耳在此因夜半激情谱曲被房东白俄老太太下逐客令,也不禁莞尔:高企的房租往往是青年人才在大城市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从唐朝时期在长安“居大不易”的白居易,到民国时期有才华的聂耳,妥善解决人才安居何等重要!

从聂耳旧居往西走半个小时,就到了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先生在40年代曾经感慨于《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和其背后隐喻的不屈抗争精神,欣然为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翻唱的《起来》做序,并作为唱片封套、为歌曲背书,让太平洋彼岸的人民了解中华儿女的抗争。

▲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唱片封面(唱片收藏者:上海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知名收藏家冯树华)

在了解了几处知名的红色场馆之后,在附近方圆2平方公里内,还零星散点着有几处和国歌有关的点。比如襄阳南路上的马叙伦曾经避居的新式里弄,马叙伦是新中国成立前政协负责国歌征集的第六筹备小组组长。马先生在30年代为了不仕敌伪、拒绝陈公博拉拢,曾以化名避居在此。

马叙伦旧居

比如永康路上的雷米坊,据朱庆澜将军后人讲述,朱庆澜系《风云儿女》的影片投资人,且也是他建议将主题曲定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永康路雷米坊

我们知道一首歌曲的传唱

需要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

有史可查、有记可寻可能只有一二。

但正是在无数普通人的努力下,

《义勇军进行曲》才从一部黑白片的主题曲,

演进成催人奋进的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我们很庆幸

在城区大开发的新时代,

还有这么多有故事的建筑得到了保存和修缮,

还有那么多对历史和先人心存感激的普通群众

在此行走和感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望得到梧桐树的地方”

还有更多的红色行走路线待开发和完善。

作者:区委组织部党史研究室?沈萍

编辑: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