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艺术家冼星海,永远的黄河大合唱

在年,有那么一批人用锅碗瓢盆,加上一些什么汽油桶、弹棉花用的牛筋什么等等,演奏出了一首颇有气势的歌曲。而且这首歌一播放,你立马就能跟着唱。

这首《黄河大合唱》带着满腔的悲壮,当年写出来,即便是用这些锅碗瓢盆表演,也传遍大江南北。它很贴近人民,表达了我们当时抗日一种心声,就把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战斗精神、团结奋战的精神,那种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那种战斗热情通过音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为什么传唱度如此之高的一首歌会用锅碗瓢盆来演奏呢?这首歌又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呢?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这首激昂慷慨悲壮的歌曲,就是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完成的。一听音乐家,你是不是感觉肯定得是从小家境优渥,接受了优质的音乐教育,长大以后才能够有如此之大的成就?

你要是这么想的话那就错了,音乐家冼星海的人生,尤其是前半生那真是难以想象的苦。冼星海是年6月13号出生在澳门海边的一条渔船上的,而且还是个遗腹子。也就是在他出生以前,父亲就因为意外葬身大海了,他是跟着母亲黄苏英,单亲家庭长大的。一个母亲带着孩子谋生,还要照顾孩子把他拉扯长大,那个日子是真苦。

后来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我们都知道社会的渔民有多苦。没办法,母亲只好带着冼星海去投靠娘家,也就是跟着外公一块生活。可谁知道没过几年,外公也过世了,这母子二人那是彻底无依无靠。要说起来,冼星海还真是多亏了自己的母亲。有三个字可以形容叫有远见,生活是困难,可是母亲黄苏英可从来没有忽略过小冼星海的教育。

六岁开始让冼星海读书,后来实在困难,读不起书了,母亲就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干什么呢?做佣人。就是做佣人也要供冼星海读书,这个人你只要不放弃,机会总是会在路上出现的。七年之后,13岁的冼星海就遇到一个叫钟荣光的人。钟荣光什么人呢?广州岭南大学,也就是现在咱们的中山大学的创始人。这个钟荣光当时是到新加坡来筹集办学经费的,无意之中发现了冼星海这个孩子,觉得他怎么特别有音乐天赋呢,就要带他回广州,说让他进入岭南大学的华侨办免费读书。

母亲黄苏英是什么态度呢?去,必须去马上去,这就启程。不过,母子俩到了广州才发现,学校只能够免除冼星海的学费,生活费你得自己挣。日子还是那个字“苦”,当然苦归苦,只要能念书就有希望。冼星海就这么着一路读到了大学,还考上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这个时候的冼星海,满脑子都是好好念书好好学音乐,将来成为音乐大师,这样就能够赚很多的钱,让为自己苦了一辈子的母亲过上好日子。可是谁知道,这大学才上了一年就上不下去了。没钱交学费吗?也是,也不是。学校规定学生放假如果不回家,使用学校的宿舍应该交钱。如果再使用钢琴的话也应该交钱,很多同学起来反对,而且这些反对的同学基本上都是一些穷苦的同学,因为他们很多是因为没有钱回家,所以才留在学校。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所以学生就起来反对。最后冼星海和张曙都是被推为学生领袖,他们到南京请愿,反对学校的规定。

也就是说学费可以交也应该交,可是不合理的收费就坚决不能交,当然也没有多余的钱交。总之,就因为这场学潮,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在年10月就关门了。没多久,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要把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重新招生。事情解决了,冼星海继续读下去不就完了吗?新改组的学校明文规定我们拒收冼星海和其他11名学生运动的骨干,等于是变相被开除了。

这个时候的冼星海虽然对音乐没有失去信心,可是对国内的环境已经是失望透顶了。下一步该怎么办?那既然国内不行,那就出国吧。冼星海在后来写的一篇《留学巴黎》的文章里提到说,我奢想把我的音乐技巧学得很好,成为国际的音乐家。听到这句话,只想感叹一句“理想丰满是好事,只是现实的骨感可能会割得你生疼”什么意思呢?

面对当时国内令人日渐失望的环境,冼星海把目光放到了当时被誉为“世界艺术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想去那里求学,学音乐就够花钱的了,你这还想出国?出国求学这事,就是放到今天多少也得有点家底子才行。再看冼星海饱满的理想干瘪的口袋怎么去?

为了去巴黎求学,冼星海只能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又想尽了办法东拼西凑,凑到了50法郎。可问题是50法郎,在当时连一张最便宜的四等舱的船票都买不起。思来想去,冼星海有了一个主意,我在船上工作那不就不需要船票了吗?说不定还能给自己攒点生活费呢。说干就干,冼星海赶紧托人在船上给自己找了一份工作。你恐怕想不到,日后功成名就的大音乐家冼星海,在船上的工作是烧锅炉,就这么顶着高温一路辛苦了20多天,冼星海总算是到达了法国巴黎。

到巴黎之后,冼星海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什么呢?说起来他是真的热爱音乐。他一没找住处,二没担心吃饭问题,而是直奔巴黎音乐学院。找到了作曲家杜卡教授,直接表明来意,想跟他学习,进入高级作曲班。你站在杜卡教授的角度去想象下那个画面,眼前这个可能20多天都没洗澡衣衫褴褛的年轻人,上来就说我要进高级作曲班。开什么玩笑,出去是不是。不过杜卡教授倒也没有怠慢于他,而是耐心询问了情况。

这个时候的冼星海也是没有办法了,只能够先灰头土脸地离开巴黎音乐学院。这会才想起来吃住问题得解决,可是他兜里只有从国内带来的那50法郎。你要知道,在那挥不金如土的巴黎,你就是随便吃一顿简单的饭都得花20法郎,更别提房租了。眼下这种情况,别说学音乐,能不能活下去都得打一问号。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冼星海去刷盘子,就这么着埋头苦刷了一个月。冼星海终于领到了法郎的月薪,他马上给在祖国的母亲寄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赶紧又去买了一把小提琴。

从那以后,他每天是白天干活,晚上如饥似渴地练习小提琴。实在是累得不行了,就在厨房里用桌椅临时搭了一个床铺睡一会,醒了又开始继续拉琴。就连报菜送菜的时候,但凡稍微有点时间间隙,他都会从碗柜里拿出小提琴,争分夺秒地拉上一首练习曲。可是这样下去有什么用呢?他是来学习的,又不是去刷盘子的。而且这样的练习,不仅身体越来越吃不消,还要忍受身边老板和同事的挖苦和嘲讽。

冼星海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当中写道:“我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的问题都来了。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软瘫下来,我那时想大概要饿死了”。就在他感觉自己坚持不下去濒临崩溃的时候,母亲给他寄来了一封信,可以说正是这封信支撑着当时饥寒交迫的冼星海坚持了下去。

网上曾经流传过这么一幅漫的画,很多时候其实你已经离目标很近了,就差最后那一口气的坚持。幸好啊,冼星海坚持了下来,转机不久就出现了。说是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巴黎的大街上寒风萧瑟。冼星海当时住在一个破阁楼上,四面透风根本就睡不着觉。他听着窗外呼啸的寒风,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在法国的种种遭遇。不禁悲从中来,拿出了自己的小提琴,即兴创作了一首表达自己当时心境的作品。就是因为这部作品,后来有幸被杜卡教授听到。

一首《风》获得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的演奏机会,这可是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第一次演奏一个来自东方的作曲家的作品,而且这首作品在当时可以说是震惊了全场。由于冼星海在作品里表现出的才气,让杜卡教授破格给了他报考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机会。机会当然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正是因为冼星海无论在什么困境之下都没有放弃音乐,所以在考试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顺利考进了梦想当中的作曲班。

说是被录取的当下,杜卡教授对冼星海说“按照惯例,你可以向学校方面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是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两个字“饭票”,把孩子饿的那真是吃够了苦。好在是苦尽甘来,这下总算是可以踏踏实实地学音乐了。话说年春天,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在巴黎音乐学院顺利毕业了。而且由于表现出色,校方还提出了希望他留校任教的想法。可以想见,这时的冼星海距离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大师已经很近了。

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要实现梦想的节骨眼上,冼星海却断然拒绝了校方的邀请,也没有继续留在巴黎创作,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那个曾经让他失望至极的祖国。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就开始一步步侵略中国。那个时候,国内的音乐家们几乎都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尤其是田汉带领聂耳、张曙、任光等人,组成了左翼音乐运动组织,先后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抗日救亡歌曲。其实当时的冼星海就已经产生了回国的念头,可是迫于学业尚未完成,只能暂时选择完成学业。

这一毕业,他哪里还坐得住,抬腿就要回国。回国之后,冼星海是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全民奋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当中。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这样写道:“我渐渐自觉了自己的任务,我毅然地加入了救亡运动,专心写救亡歌曲”。年,他创作出了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救国军歌》。

一经传唱,很快就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抗战歌曲。这首歌写得非常的好非常简单,可是非常激昂动人,而且很上口,很容易唱。当时这首歌一教给大家三两遍,大家全部都会唱了。后来,冼星海进入了新华影业公司,专门为当时的进步电影谱曲。比如抗日救国电影《夜半歌声》,拍摄于年,它的主题曲就是由冼星海创作的。

随着电影一部部上映,电影的主题曲在大江南北传唱,冼星海成为了当时中国音乐界抗日救亡运动的标志人物之一。可以这么说,冼星海是把自己的音乐理想深深融入到了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当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