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店的故事
不是没落行业的一曲挽歌
年,陈奕迅在北京一家音像店举办《上五楼的快活》专辑签售会。中新社钱兴强摄
15年前,北京有多家唱片店。
专辑琳琅满目,年轻的顾客视线来回游移,徘徊在货架前,不知该把有限的零花钱,留给哪张。
此情此景,是70、80和90后逛唱片店的集体回忆。然而,情怀终究难以阻挡时代潮流变革。伴随着数字音乐崛起,唱片店的落寞一目了然。
中国新闻周刊走访北京仅剩的十几家唱片店,发现已不再是街头巷尾寻常可见,必须依靠电子地图搜索。
选择了夕阳行业,必然要走上一条逆水行舟的路,现存的唱片店没有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乐迷汇聚于此,趣事仍不断发生,唱片店的故事也不是没落行业的一曲挽歌。
在这里,你能偶遇打探专辑销售情况的独立音乐人,能碰到喜欢张国荣的小学生,还会碰到听LadyGaga的退休老人。
救活整个行业?
“这些唱片用什么设备播放啊?”
北京鼓楼东大街,40平方米的独音唱片还算好找,距离热门景点南锣鼓巷不到米。偶然路过的顾客们问得最多的问题,说明了问题根本所在——大众听音乐的方式已然改变。
唱片业持续下滑,独音唱片倒是坚持了8年,还在年迁址、扩大经营面积。这样的逆势发展,不太容易得到大众理解。
80后店主郭诚,倒不介意这些。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承认唱片业是夕阳行业。
走进独音店面,右手边的货架上主要是华语CD,左手边的货架上则是黑胶唱片和国外艺人CD,过道中间还有两个货架的独立音乐专辑。1万多种唱片汇聚其中,让本就不大的店面,显得有些拥挤。
但在这里,你找不到张艺兴、鹿晗、TFBOYS等流量艺人的专辑。流行音乐唱片的总量,占比也不足10%,摇滚、民谣、朋克、电子等风格的独立音乐唱片占主导。
年起步时,网络免费下载正流行,实体唱片备受冲击。在行业寒冬开店,天时不利。同在这一年,当当、亚马逊音像销售已经普及,京东也在开始上线音像产品。电商平台的折扣战,成为挤压唱片店生存空间的又一重要因素。
可刚开店的第一年,郭诚要战胜的最大敌人是他自己。
全职做唱片店前,他曾先后在两家唱片公司工作,在第二家工作后期,他陷入抑郁,继而离职。
“我那时候在家天天想,接下来做什么。”郭诚说,“我喜欢音乐,开唱片店的话,就能在工作时听很多音乐。”
出发点简单,靠的是情怀。可在开业初期,虽然留着别人眼里“可爱的蘑菇头”,郭诚眼睛里却不时放射出“别惹我”的愤怒目光。他每天在店里边听着摇滚乐,边喝酒、抽烟,客人来了也不爱招呼。
这样的底气,来自他的年少轻狂。“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自己很厉害,能救活整个行业。”唱片业急剧下滑期,把唱片店开起来,又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这让郭诚着实骄傲。
信心敌不过强敌,盲目自信很快被现实的冷水浇灭。
当时,郭诚希望丰富唱片品种,他在数字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