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和总结过去十四年的学习与成长开端

年11月3日香山

年,毕业已经十年了。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毕业十年;一转眼,人生已至而立。

最近,总是刻意回忆自己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成长历程,发现有些记忆已经模糊。于是便觉得应该找个时间把自己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成长历程记录下来。恰好今年又是年,是自己大学毕业整整十年。于是觉得,索性记录一下自己毕业十年来的成长历程。但是,毕业以来的学习与成长,又是基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与思考。于是然,反正是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自己的学习和成长,那么,就将大学四年也一起纳入进来好了。

嗯,我觉得就从大学开始吧,如果再往前推,恐怕得从胎教开始说起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凭借音乐专业考入华工的。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从我自己的角度,我会觉得自己比学校里其他院系的同学低一等,哪怕是隔壁新闻、法学、经贸学院。虽然同样是理工科大学里的文科院系,但毕竟高考成绩摆在那里,咱文化课基础差,这是事实。

记得刚入学那时候,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的迎新会,领导和师兄师姐们都会自豪的说:“华工是工程师的摇篮,是企业家的摇篮;黄宏生、李东生、朱洪江、霍东龄等上百位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都是华工的校友;华工毕业生每年有多少多少进入世界五百强工作。”

尽管群众基础如此令人振奋,但是,激励我努力读书的主要原因还是生计。

我从15岁就开始尝试音乐创作;17岁开始到处投稿、打比赛,接触草根音乐创作人。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了解音乐人的生计和音乐版权的问题。年,中国的互联网刚刚开始提速,从互联网公司到网民,似乎没有什么版权概念,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免费的资源库,特别是音乐下载,百度一搜,下载资源几百条。所以,在那个年代,如果你期望成为一个作曲家,仅仅靠版税活着,恐怕你会活的像个乞丐。

那个年代做音乐的人大致分四类:

第一类是成为知名音乐人。比如周杰伦、羽泉、林俊杰等等。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出专辑、卖实体唱片。

第二类是进入大专院校、文工团体等事业单位任职。这一类人自然不用考虑生计问题,有大量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在部队文工团任职的,我最喜爱的军旅作曲家印青老师;时任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的作曲家赵季平老师;以及我最爱的作曲家雷蕾老师、谷建芬老师,最爱的词作家闫肃老师、乔宇老师等等。

第三类是进入地方中小学校、少年宫、文化馆做音乐老师,工作轻松愉快,还是事业编。其实,这也是90%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梦寐以求的职业道路,除了我。

第四类基本等同于自由职业,比如自己开个工作室、培训班、录音棚,或者唱酒吧、走穴等等。还记得我17岁独自到北京跑唱片公司的时候,遇到一个在过街通道卖唱的男人,约莫30出头,坐在地上,抱着一把吉他,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面前摆着几张包装比较劣质的CD。他说,这是他自己刻录的专辑,售价多少忘记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唱片公司碰碰运气。他说去过了,中唱、星文都去过,但是人家看不上。我看着他,仿佛看着许多年之后的自己。虽然那时的我只有17岁,还不用考虑生计问题。但那时的我,已经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华工当时有一个政策,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满足条件的学生,可以跨学院、跨学科选第二专业,如果学分达标并且通过答辩,可以拿到第二学位。那个时候,我大致有四个选择:经贸学院的金融学和国际贸易,法学院的法学,以及管理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

懵懂且拿不定主意的我,自然是求教于高人。于是,我分别与大哥、二哥,以及家中其他长辈通了电话,听取他们的意见。作为事业上的成功人士,家族青年一代的榜样,大哥与二哥的意见自然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当时,大哥建议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二哥建议学习经济方向,即金融或贸易二选一。

综合各方面建议,以及各方面客观因素,最终,我选择了经贸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在经贸学院辅修课上遇到了她。其实,之所以选择国际贸易专业并最终坚持下去也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从最初的想法上,我是打算听从大哥的建议的。因为大哥能力强、见识广、事业更成功,他的建议自然胜率更高一些。但遗憾的是(或许也应该是幸运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春季学期不开课,若要报辅修,只能等秋季学期;其次,管理学院在北校区,而我在南校区,跨校区一个来回起码2小时车程,辛苦倒是不怕,但两个专业之间选课,时间差不好调整,若4年下来修不完学分,恐怕会前功尽弃。所以,向来寻求稳健行事的我最终选择了经贸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作者:万盟网络_董文浩

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