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图说:建筑可阅读志愿者分享志愿服务经历来源/新民晚报记者杨玉红摄
昨日,徐汇区“建筑可阅读”地标——武康大楼街区接待游客量又超过4万人次,成为备受市民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点。带领更多市民游客“深度阅读”、欣赏不一样的风景,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昨日在百代小楼签订一项新合作推广协议。
志愿者讲述好听故事
从“扫码阅读”的1.0版,到“建筑开放”的2.0版,再到“数字转型”的3.0版,不断升级的“建筑可阅读”,已然成为上海这座大都市极具魅力的大IP,也是上海旅游的千万级流量入口。
图说:百代小楼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如何满足数量如此庞大的“建筑阅读”需求?由徐汇区文旅局于年1月发起成立的“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已吸纳多名志愿者,有国家特级导游、注册建筑师,也有资深媒体人、对外汉语教师,甚至个别志愿者本人就是他们所服务建筑中历史故事的见证人和经历者。
“阅读建筑时,观众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我们和观众交流,经常会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参观线路,讲诉不一样的故事。”志愿者、中国唱片上海分公司原副总编辑陈建平,堪称活动举办地百代小楼的“主人”,她的志愿讲解包含需要关于她的个人经历,收到许多好评。
志愿者联盟再“扩容”
昨日,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与SMG主持人“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在百代小楼签订合作推广协议,将在“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中设立主持人志愿者分队,建立“建筑可阅读”工作宣传共推、志愿者培训体系共建、文创项目共创等三大工作机制,负责双方合作事项的任务落实,不断促进合作共建的长效化、常态化。按照工作计划,以“老建筑深度探访”“故人回眸”等主题开展的线下活动、音视频节目和直播活动等,将陆续与广大市民游客见面,为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建筑阅读全新体验。同时,主持人“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还计划与徐汇区文旅局共同着力推进“建筑可阅读”文创研发工作,尤其是积极主导原创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促进“建筑可阅读”文化创意与公众服务相融合,提升“建筑可阅读”影响力。
图说:徐汇区文旅局将推出更多建筑可阅读新行动
此外,“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还将完善“梧桐深处”线上导览音视频系统,加强“建筑可阅读”青少年工作多媒体开发工作,进一步扩展“建筑可阅读”项目的外延,全面提升文旅服务品质。
“讲好上海故事,带领更多市民游客一起享受城市美好生活。”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伍彦心表示,志愿者联盟基于建筑可阅读的平台,搭建了一个舞台,集结了大量建筑爱好者,以及乐于传播城市文化的专家学者、专业导游,期待主持人“建筑可阅读”公益推广中心,能与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一起,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赋能,一同挖掘区内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资源,在宣传推广、志愿培训及文创开发等多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精读”家门口的博物馆
“家门口的博物馆”是徐汇区着力打造的一个文旅品牌项目,作为年徐汇区政府实事项目之一,通过主动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进场馆,了解徐汇海派文化之源的历史渊源,感悟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同时,由于徐汇区的博物馆基本上都是“住”在优秀建筑中,也让“家门口的博物馆”项目成为徐汇建筑可阅读工作从泛读走向精读的一次成功尝试。
图说:志愿者讲述发生在百代小楼的故事
此次活动的场地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既是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入选“家门口的博物馆”项目。主持人臧熹、高嘉晨与孩子们一起参与线下亲子公益活动——《见证国歌的诞生》亲子导览及现场互动游戏,既展现了文博场馆在亲子教育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又让各个亲子家庭充分领略到建筑细节的种种美感。这样融合创新的方式,也让人看得到建筑阅读更多的可能性。
图说:小朋友参加《见证国歌的诞生》互动体验
未来,徐汇区文旅局还将持续推进原创性文创项目的开发和落地,通过建筑阅读和“家门口的博物馆”项目结合的方式,进一步突出城市文化精神与文化品格。
让每一幢建筑都可以一读再读,常读常新,“梧桐树影”下的“建筑可阅读”,未来可期。
新民晚报记者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