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樱乱弹秀从独立音乐到独立游戏,到底

大家好。我是小樱。欢迎收看本期的《小樱乱弹秀》。

老习惯。先去片:

07:39

再哔哔。

今天我想聊一下indie,所谓独立精神。台湾叫做硬地精神。

现在我们听音乐,主流和独立之间的界限,其实很模糊。你听再小众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其实,当我们把时间倒推到十年前,“独立音乐”这个词,刚开始流行。像陈绮贞、胡德夫、陈珊妮,包括当年的苏打绿,也被归类为indiemusic,当时只有豆瓣文艺青年才听这些,所以听独立音乐是一个很屌的事情。

在年,还有一张很重要的唱片,痛苦的信仰,《不要停止我的音乐》。

这张唱片可以说是中国独立音乐的分水岭。据我所知,在那一年,卖了快2万张,这是一个相当于林宥嘉这种年轻偶像的唱片销量。独立音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中国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痛仰也成为了往后几年,每一个音乐节的压轴,成为了中国摇滚乐第一个独立大团。

从痛仰之后,大家好像发现新世界,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人开始浮出水面,路越走越宽。像李志,年1月,他在北京的愚公移山livehouse,做了一场演出,现场录音叫做《工体东路没有人》。

你说李志那时候能预料到,年他在工体开演唱会,会直接卖爆吗?

年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去听痛仰,听独立音乐?很简单,因为传统的唱片业没有办法满足我们。当时所有的大公司,他们已经陷入到一种惯性思维,甚至是惰性思维,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流水线生产,全是套路。我们经常会开玩笑说,中国的唱片业,就是被那群“大人”给做坏的。因为他们都等着混到退休回台湾拿社保啊,还想这么多干嘛?

所以,那时候我们几乎有一个共识:你要听点好的东西,就得听独立音乐。包括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主流就是辣鸡,就是被那几年的主流唱片公司给坑惨了。

回过头看,十年前独立音乐的崛起,我认为是一个很顺理成章的事情,它的本质上是我们对娱乐产品的一种消费升级,是大众型听众向进阶型乐迷过渡所造成的结果。这种对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诉求,也开始慢慢地延展到其他领域,像独立电影,独立书店,独立设计师,独立的什么工坊,等等。到了这几年,这股独立之风也轮到了游戏圈,所谓的indiegame,硬地游戏,扑哧扑哧地冒出来。

它们不是我们熟悉的sony、EA啊、育碧这些大公司制作,跟独立音乐人一样,他们也许就是几个人的小团队,就把这款游戏给做出来了。通常它们的画风都很清奇,玩法上非常反套路。像《模拟山羊》、《风之旅人》、《撅地求升》,还有这阵子网红型抖M横版过关游戏TrapAdventure2,以及IGN今年第一个满分游戏《蔚蓝》:

他们都是超级棒的游戏。包括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