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会取代以后的歌手与创作者吗永远别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有哪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9/5943334.html

随着AI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前我们觉得它不可能实现的事,慢慢成为了现实。以前被视为人类智慧最高堡垒的围棋,也于多年前被人工智能攻破。而且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制造、服务、教育、金融、媒体、医疗、无人驾驶等越来越多的行业,越来越多的蓝领和白领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类不禁陷入恐慌:到底还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

有人说,艺术,以创造性为根本的艺术,应该是人工智能所难以逞能的领域。想不被AI干掉,就去当个艺术家吧。

果真如此吗?不一定,人工智能已经日益在艺术创作方面表现出令人讶异的能力,如人工智能写诗、写词、画画、谱曲等等,它们交出的作品,不敢说取代人类,但绝对令人不可小觑。比如人工智能写诗,你要古诗还是现代诗,要七绝还是五绝,要表达什么主题,要倾向什么流派,几乎是秒出成品,而且很多看起来还不赖。多才多艺的微软机器人小冰,就发表过一本独立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艺术创作范围太广,下面我们以音乐领域为例,来说说人工智能将给这个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我们将音乐按表演和创作两大方面来分析。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歌手和乐手吗?

表演,即台前的演唱、演奏。理论上,机器人可以模拟出任何你所希望的音色,挑战任何难度的高音或低音,也可以熟练驾驭任何乐器。但是,当你知道它来自机器人时,也许第一反应是:这样的声音,它有灵魂吗?

是的,即使它是非常好听的、“技术”是无比娴熟的,但我们觉得它是没有情感的,它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发出的,何以产生心理共鸣?所以,工程师们不得不给机器人打造一个虚拟形象。初音未来、洛天依、微软小冰等相继登场,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AI歌手。

真人歌手成千上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恰恰对应了不同的受众人群。而作为机器人,它们的虚拟形象,无一例外都采用人兽无害的少女形象,因为这最容易被人所接受。而且要给她立一个固定的人设(个性),没有“人设”的AI歌手,那只能算机器。但人设你再讨喜,始终受众范围是有限的。除非你也像真人歌手一样,造出千万个不一样的来?那意义何在呢?可能比开一间娱乐公司,签下所有的真人歌手更难吧。

也许真人歌手不一定有AI歌手唱得好,但他们是有灵魂的,有特质的,即使唱错,也是独一无二的;另外,歌手存在的价值不全是唱歌,还承担着偶像的价值。

你去看周杰伦的演唱会,仅仅是为了听他唱歌吗?

吴亦凡唱功不突出,哪怕全靠电音撑场,难道他就不配拥有歌迷吗?

当然不是,任何一个歌手,除了是音乐发声者,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偶像,这是AI歌手永远代替不了的。当然,也会有人追捧虚拟偶像,但其号召力永远比不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就像机器人可以成为人类最佳生活伴侣,但要成为爱人却几乎不太可能。

所以,在表演方面,人工智能AI歌手只能作为歌手中一个小类别,丰富大众的视听范围。在目前人类的认知范围内,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歌手和明星。除非到很久很久以后,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淡化个性与情感的数字化世界,人的思想已经理性得接近于机器人。当然,那样的话艺术也不复存在了。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创作者吗?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由人工智能作曲并合唱的MV,由“AI界四大美女”小度、小爱、泠鸢和小冰载歌载舞,合唱了一首不知叫什么歌名的歌。听完后,感觉挺标准的一首晚会主旋律歌曲,旋律流畅好听,歌词积极向上。

那么,这首歌到底好不好呢?说好也不好,说不好也好。

好。因为它不难听啊,至少可吊打市面上75%-80%的新歌。因为现在的新歌很多,是个人都以原创歌手自居,却写不出像样的作品,真正好的作曲者却越来越少见,所以产出了太多的烂歌。从这层意义来说,人工智能虽然不能取代全部的音乐创作者,但至少可以取代大部分滥竽充数的创作者。

不好。说不好是因为,就这首歌而言,好是好听,但能让人感觉到明显的“套子”,虽然可能不存在抄袭(程序一定会跟曲库中以往作品比对,规避版权风险),但总有似曾相识之感,而不能给耳目一新之感。可能机器只能在以往的艺术家与作品基础上进行综合与模仿,却不会去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吧。当然,也不排除它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以后有突破性的创作。

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应用也是大势所趋。现在之所以创作门槛越来越低,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创作者都是借用各种软件进行作曲、作词、编曲和制作,一台电脑就是一间唱片公司。自己天赋有限,作品中真正体现自己创造力的成分很少。当然,大师级创作者也在用,但作品真正有灵魂的部分,一定是来自人的创作,人工智能只能算一个创作辅助工具。

AI作曲,在业界叫AlgorithmicComposition,国际上知名的项目有A.I.Duet和DeepBach(深度巴赫)。前者是是谷歌大脑(GoogleBrain)的项目分支之一;后者来自索尼旗下公司,是一个开源的AI作曲项目,被誉为音乐界的阿法狗。

人工智能也催生了像Scaler这样的vst插件,并成为盛行于音乐圈的一个宝藏工具。它可以自动计算和弦进程,号称能让没有乐理的人也能零门槛变身音乐制作人。

前不久,美国数字研究机构Space基于人工智能研发了一款AI说唱歌手“TravisBott”。它是模仿知名说唱歌手TravisScott的人声和音乐风格做出来的。后来,TravisBott独立创作了一首歌《JackParkCannyDopeMan》,作品得到了歌迷的一片赞誉,被认为已经无限接近真人作品,甚至认为可以加入Spotify的说唱热门歌单《RapCaviar》。

TravisBott的诞生,标志着音乐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又一里程碑。MC率先被AI化,流行音乐全面迈入人工智能的时代还会远吗?

法国人工智能团队开发的音乐人工智能Aiva,几年前已经被吸收为法国与卢森堡作曲家协会的首位非人类会员,还发了首张音乐专辑《Genesis》。

年,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方向的博士生,首次培养音乐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以上是AI作曲,至于填词,被人工智能可取代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毕竟写诗都是小菜一碟。别说那些普普通通的、一点深度没有的歌词,就连方文山那精致华丽的中国风歌词,人工智能也能随随便便写到八成以上的水准。

除了词曲创作,对于编曲、制作等后期技术性的工种,AI的渗透就更深。相信不久以后,人工智能会替代录音工程师、混音工程师以及母带工程师等工作。目前,有的网站已经能够依靠算法进行自动母带处理这项工作了。

去年,华纳音乐集团与声音初创公司Endel签约,由Endel使用AI制作技术实现个性化的音轨,能够提升人们的情绪和生产力。仅这套AI应用程序的算法就签署了20张专辑协议。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我们现在下任何过于肯定的结论都为时过早。在未来的某一天,它能否超越音乐人,现在也是各有各的看法。但一次一次的事实证明,永远不要低估人工智能的未来,它总能做出超乎我们想象的事情。随着AI自我学习能力的日益增强,未来不管它创造什么样的奇迹,都不算奇迹。

曾经有一个试验,用两段音乐测试伊士曼音乐学院的讲师教授,几乎没有人能准确的分辨人工智能与肖邦的创作。所以,很可能以后我们听到的音乐,在不标注作者的情况下,我们都无从分辨是音乐人创作,还是AI创作。别说流行音乐,就算复杂的交响乐作品,人工智能也可能驾轻就熟。

我们听歌,大多在乎的是演唱者,对于创作者大多并不会过多去了解,只要歌曲好听,管它是机器创作还是人创作,对听者来说并无二样。

总之,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歌手,但可以丰富歌手类型;人工智能也不能完全取代创作者,但可以完成大部分基础工作和技术性工作,仅仅顶尖的创造性部分目前可能难以取代。相信伟大的作品,一定还是出自人类音乐家之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