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宋辽交兵,宋以潘洪为帅,杨继业率子为先行从征。继业兵困两狼山,遣七子延嗣求救。潘洪不发一兵,且杀七郎以报私仇。杨继业久困无援,夜梦七郎冤魂,醒后大疑。使六子延昭突围进京诉冤,已则且战且败,陷于绝境。乃触李陵碑死。
赏析
《李陵碑》一剧来源颇为复杂,和大多数戏曲剧种的剧目一样,其故事并不完全合于史实。同时也与流传至今的《杨家府演义》、《金枪传》等话本小说有所出入。清代内府有同题材昆曲大戏《昭代箫韶》,后由慈禧太后主持改编为皮黄本,其中继业碰碑一节,具体情节亦有异。道光二十五年刊本《都门纪略》载汉调艺人余三胜等演杨令公。谭鑫培此剧,当来源于汉调。此剧含七郎托兆、令公碰碑两折,故又称《托兆碰碑》,一般均连演。
谭鑫培开创的谭派艺术,在京剧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与前相较,谭鑫培在艺术风格上保持了程长庚所倡导的雅致工整,同时又趋于委婉、简洁,并相应的在唱腔唱法及舞台表演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和改革,奠定了京朝派京剧的基础《托兆碰碑》一剧,是公认的谭派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谭派艺术的精华。
首先,谭鑫培对此剧基调有个基本的认识,谓此剧中杨令公的境遇,等于是“西山的落日”。所以《托兆》令公上场第一句[二黄导板]:“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既是本剧杨令公命运的写照,也是整个戏的基调。这种对剧情的深刻把握,在当时艺人中是少见的。这一句唱腔,谭鑫培通过嗓音变换,在第一节“坠”字尾音上轻轻提起第二节“玉兔升”的“升”字上行腔,旋律并不花哨,但通过嗓音变化,显得深沉低婉,最后“黄昏时候”的大腔,由细至洪,由收到放,唱得极为苍凉沉郁,把大漠荒沙中黄昏落日的情景以及令公此时若含无限心事的心情描绘得淋滴尽致。以下,[回龙]、[二黄三眼转原板],叙其盼子忧身的复杂情感,极为精到。动人处如[回龙]“珠泪双流”一句,“双”字平出以后,一个小间歇并不换气,随即上挑,紧接“流”字回落到低腔,不仅唱腔跌宕多姿,且带哽咽之意。凡此,皆以劲头、口法带动旋律表达情感,非仅仅以唱腔的花哨变化来博取彩声。
《碰碑》以大段[反二黄]为核心唱段。此剧[反二黄]为京剧老生[反二黄]唱腔之最,经过谭鑫培千锤百炼,已成为京剧老生最经典唱段。年,百代公司曾灌制此段唱片,为谭鑫培为数不多的存世音响资料之一。
此段开始为[反二黄慢板],后节奏逐渐加快,转[快三眼接原板]。节奏安排顺适,又层次分明。如[慢板]首两句:“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到如今,只落得,冰解瓦消”,“叹”字开口即行腔,“杨家”二字充分运用切音,把每个字唱得扎实沉稳。“家”属发花辙,开口音,气息一旦运用不好,很容易唱得飘浮,所以后来演员都在“家”字出口以后换劲,以保证气息贯穿,这种唱法,容易唱出悲凉。而谭鑫培在这里不仅不换劲,反而利用口法变化,催上劲头,并一直延续到唱腔结束,不仅显得功力非凡,更增添了气势,显示了悲壮的色彩。以下,最难把握的是[慢板]转快三眼的节奏变化,以及[原板]中逐渐加速的尺寸和不少[垛板]、高腔。谭鑫培不仅尺寸交待极其明白,而且唱得明白如话。整段唱,由[慢板]引起的感慨到[快三眼]回忆家人精忠报国效死沙场的经历,后原板中对眼下困境的激忿,层层递进,又气呵成极富感染力。最后,斩马烧营,弓折弦断,虽然寥寥几句,谭鑫培却如狮子搏象,尽出全力,以揭示杨令公节节挣扎却又一步步走入绝境的悲壮结局。
另外,此剧[散板]也是一个精彩之点。[散板]最为难唱,一则因其无规定节奏,全凭演唱者自己把握。二者[散板]多零碎,唱者、听者均易忽略。而谭鑫培此剧[散板],无论前面《托兆》的[二黄]或是《碰碑》的[反二黄],均唱得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尤其以[反二黄]“看过了青铜刀且把路找,寻一个避风所再作计较”两句,“找”字和“计”字的大腔,迂回曲折,不仅描摹征途艰险,更将脚色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怀表露无遗。
唱功以外,其表演亦有独到之处。如《碰碑》出场后的一个抱肩,令梅兰芳六月伏天在台下看,却觉得身上发冷。又如《碰碑》唱完[反二黄]最后下场的刀花,在起刀花的时候,先是全力去要,表示还不服老,顺“花”翻身后,高抬左腿落地,表示毕竟年老,力不从心,在高抬右腿落地,表示其强自支撑,接着左腿又起,表示其仍站不稳。最后以刀拄地,两腿略蹲,才稳住身形。这几下抬腿,错落有致,迅速非常,不仅塑造形象,更增添舞台美感。
《李陵碑》剧,是京剧老生中“衰派”靠把”兼而有之的一个戏,同时又有繁重的唱功,对演员的要求极高。“靠把”要带英武而“衰派”则见老弱,两者矛盾,般脚色很少同时兼备。此剧中杨令公以老年武将而身陷绝境,恰恰把两种特点合于一身。谭鑫培此剧先显示杨令公虽身入困境,而犹有余勇可贾,但却连遭厄运,在竭力挣扎以后,终入绝境。最后李陵碑前痛斥卖国者后的一撞,把一个不屈的形象定格在舞台上。
总之,此剧是情感表现和舞台表演技术高度融合的典范,无怪梅兰芳说“我认为谭、杨的表演显示着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谭鑫培、杨小楼的名字就代表着中国戏曲”
主演
谭鑫培(-),名金福,小名望仲,号鑫培。堂号英秀。湖北江夏(今武汉)人。父志道,为楚调(汉剧)演员,时人呼为“叫天”。鑫培亦因此得名“小叫天”。咸丰三年,志道携妻及子鑫培,至天津一带“跑帘外”(搭民间戏班在乡间流动演出)。鑫培11岁入“金奎科班”,16岁出师,初在天津等地演唱,后进京搭入三庆班,唱武生兼武行头。同治末始改老生,至光绪十年后以老生享名京师剧坛。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孙春恒等问艺,博采众长,终成一家,是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与汪桂芬、孙菊仙同被誉为“新三鼎甲”,为京剧成熟期代表人物。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