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一提到索尼,大家就会想起它的硬件业务,想到它手握数不清的黑科技,但最近几年一直都在走下坡路。的确,索尼曾经辉煌过,最巅峰的时候,也远远不是现在的苹果所能企及的。
笔记本电脑、Walkman、家庭影音……索尼的产品基本甩开同时期产品几条街,在那个时代的消费者看来,索尼就是黑科技+工业设计的完美结合,你可以想象那种突破时代限制的想象力有多么不可思议。
但机哥今天想要说的并非是索尼的硬件业务,而是索尼的音乐产业。
最近,有国外媒体报道称,索尼音乐娱乐集团已经同法国独立音乐发行代理商BelieveDigital达成收购协议,索尼将斥资3.55亿-4.44亿美元从后者股东处收购大部分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该交易预计最快于年内正式完成。
外界也有一些分析认为,索尼是希望通过收购这家法国音乐公司进一步增强自己在音乐产业中的优势,继续扩张它的娱乐帝国。
索尼的音乐之路
追溯索尼音乐的历史,还得从大概50年前说起,年3月,日本索尼公司入股日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改组成CBS/Sony唱片公司,这标志着索尼开始涉足音乐产业。
年1月,在“索尼之父”盛田昭夫的主导下,索尼陆续并购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影与音乐部门,使CBS/Sony成为索尼旗下音乐部门,并更名为索尼哥伦比亚音乐娱乐(SonyMusic),简称为“索尼音乐”,这也为索尼进行全方位的音乐经营成为传统唱片时代的三大巨头之一打下基础。
在以“演歌路线”为中心的音乐行业,索尼成功地开拓出了“偶像路线”,并因此迅速成长起来。
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销售额已经窜升到业界前列。索尼哥伦比亚公司成立第一年的销售额是7亿日元,而到了年,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亿日元,成为索尼集团“硬件和软件两个车轮同时运转”战略成功的典范。
唱片如日中天的年代,全球音乐产业被五大唱片公司(索尼、华纳、环球、百代、BGM)垄断,而索尼通过母集团雄厚的资本力量逐渐成为了巨头中的王者。
年11月,索尼音乐与媒体巨头博德曼旗下音乐部门BMGMusic以各持股50%方式合并成为索尼BGM音乐娱乐公司。
年8月,索尼宣布收购BMG所持有的合资公司另50%股权,使其成为索尼的子公司,并更名为“索尼音乐娱乐”。至此,五大唱片公司并立的局面变为四大唱片公司。
索尼音乐在自己的音乐道路上似乎一直都在用“买买买”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的扩张。
年,宣布收购发行公司TheOrchard余下股份,交易完成后将%拥有这家公司。去年8月,更是通过大价钱收购了世界最大的舞曲独立厂牌MinistryofSound。这次又与BelieveDigital达成协议,看来索尼音乐的扩张之路依旧继续。
索尼公司总裁兼CEO平井一夫此前提到:“娱乐业务早已是索尼的核心组成部分,亦是我们未来增长的关键驱动力。”的确,这些协议与收购也进一步证明了索尼对娱乐业务的坚守和承诺。
不过,原本硬件为主业务的索尼如今把娱乐业务摆在核心的位置这不免让人怀疑其硬件业务真的就不能“起死回生了”吗?
始终复兴,却从未复兴的硬件
传说科技圈中有四大著名谣言:谷歌解禁,脸书入华,索尼倒闭,WP崛起……除了WP这种几乎绝迹的以外,索尼大概是被调侃的最多的一家。至于为什么索尼会落到如今的下场,完全是自己作出来的。
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人对技术的偏执,让索尼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之一。同时,也是日本人的痼疾和对技术的偏执,让索尼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索尼倒闭了吗?”成为一个流行的梗。
尽管索尼在中国拥有不少的粉丝,但无奈中国区的销售表现并不好,在索尼的五个全球销售大区(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和亚太地区)中常年处于倒数第一。整一个财年,索尼中国区的营收总额仅为.95亿日元,占索尼全球营收比重7.3%,而日本、美国和欧洲营收比重均达到20%以上。
交出这样的一份考卷和之前的索尼相比差距可是有点大。
索尼为什么近年一直都在走下坡路,很多人都会说不懂营销,忽略市场。这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一个背景事件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日本在9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裂使得日本经济严重衰退,在泡沫破裂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将其“修复”,成为我们后来所说的“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
20年时间的修复和止损,也只不过是把这些企业恢复到正常的衰退状态罢了。
而索尼,在收购了哥伦比亚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裂而出现了连年亏损,甚至一度成为日本历史上亏损额度最高的企业。
而刚刚从“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走出来的索尼,又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走向了衰败,固步自封的守旧思想让索尼逐渐失去了硬件市场上的王座。
其实索尼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技术,问题在于过于关心技术。索尼毫无疑问是个大企业、大集团,但是,这个超级大企业太喜欢生产一些小批量的小众发烧产品,并且产品好像都过分依赖于情怀二字了。
这种不计成本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巨大的开发成本,却由于产品本身小众而且价格高昂而无法做到盈亏平衡。没有销量当然也就失去了利润,商人赚不到钱还谈何生意?再加上不走心的营销,也就使得索尼的硬件一直在复兴的道路上不温不火。
自信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过分的自信就变成了骄傲,而骄傲,恰恰是失败的开端。可能目前为止,索尼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
音乐与硬件的大相径庭
索尼有着大量优秀的发明和产品,但真正拿出市场上出售时,就会让消费者望而止步,用户会惊艳它的科技,但不一定想要拥有它。反之苹果每发布一款产品的时候就会吸引大量的果粉来购买,这就是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的区别,索尼只是创造了购买欲望而并非创造出了购买的需求。
但反观索尼音乐业务就不太一样了,我们从索尼在今年四月公布的年财报可以看出,音乐业务的收益是除去游戏及网络服务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以外创造营业利润最多的一项业务。
而其销售额的增加就是由于视觉媒体和平台销售收入增加以及录制音乐销售收入增加带来的利好。
其中视觉媒体和平台销售收入增长主要由于日本移动设备游戏应用“Fate/GrandOrder”的强劲表现所推动。
由于数字流媒体收入增加,录制音乐销量也有所增加。畅销的音乐作品包括碧昂丝的“Lemonade”、TheChainsmokers的多支热门单曲及Sia的“ThisisActing”。积极获取优质的音乐内容,更加注重与顶级大牌艺术家和爆红新秀的合作,这就为消费者创造了良好的购买需求,自然消费者也愿意自掏腰包购买唱片。
另外,索尼音乐一直从自建到引进,始终竭力构建着数字化的音乐平台,年1月,与Spotify达成战略性合作,推出名为“PlayStationMusic”的全新音乐服务。根据Spotify和索尼的协议,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Spotify将为索尼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Playstation游戏机提供数字音乐流媒体服务。
这也就说明了传统的索尼在音乐数字化面前正好与硬件业务相反,并没有固步自封,一直致力于积极的寻求合作发展数字音乐的业务。作为以唱片业务起家的传统音乐公司,在数字化的浪潮之下并没有被淘汰,而是在保留和调整唱片业务的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媒体,在传统唱片面临寒冬之际实现了业绩的上扬。
这显然和他的硬件业务的运营方式有点大相径庭了。可能,对于索尼来说,或许对自己的硬件业务真的是有迷之的自信。
结语
其实对于一家科技巨头来说,像金融、游戏、音乐这样的业务占据着总利润的大部分比重确实有点差强人意。而最近频繁的收购其他音乐公司必是吃到了音乐业务给整个公司利润带来的甜头,因此想要不断扩张,巩固自己的音乐版图。
反观移动通讯与硬件的业务,虽然拥有着大量的技术优势,但一直不能完成他本应该完成的使命,或许,只有日本人观念的真正转变才能助力在下一次的平台革命中重塑光辉。对于这样一家曾经“神话般存在”的科技公司,也值得我们去付出时间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