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50年观影史,有达叔,有阿凡达,也有

        

今年春节档,中国电影票房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主要是国产片,我也贡献了一份力量。很多人就地过年,使得电影消费暴涨。

上海电影制片厂陈小兵写了一本书《一部电影的诞生——电影攀登者幕后的攀登》,解密了不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系统知道了电影的诞生过程。今年春节,在大屏液晶电视上,通过电信iptv上的cctv6电影台,我意犹未尽重温了这部年国庆档的经典片。

人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一是了解外面的世界,进入他人的生活,做自己的梦。二是电影让我们短时间里割断现实进入梦幻,像洗衣机一样来洗涤我们疲乏的精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拆不掉的电影院。

当我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去看充满革命豪情的露天电影了。我喜欢看战争和动作片,可能与这胎教也有关。这是在年,算到现在,刚好50年。

黄金配角达叔(吴孟达)离开了我们,全网都在怀念,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也已经落幕了。在这个擅长告别的时代,相聚比离别更难,让我们珍惜身边人吧。

视觉暂留:课本上画小人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无论电影技术如何演进,都是基于这个原理。

小学校门口有人招徕生意。他有个神奇的盒子,让我一只眼睛从洞里看进去,他转动边上的旋钮,我就可以看到活动的动画,是个小人在做广播操。

我们如法炮制,在课本每一页的一角上画小人,快速翻动起来就可以看到小人在跳动,乐此不疲。堪有一比的是高中上课时,与同桌用铅笔和橡皮在纸上下围棋。

据报道,有孩子在课本上画了一套武功秘籍,还是对打!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两个女儿都是画“公主”的高手。有相应的漫画考级路线,竭尽全力去掏家长的口袋,我被掏了双份。

默片:摩登时代启发袁隆平

年,卓别林出品了他的最后一部默片《摩登时代》,标志着无声片的寿终正寝。其实放映现场还是有音乐的,只是并非拍摄时的原声。默片像哑剧一样,非常依赖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影响到今天,如憨豆先生。

读小学的时候,母亲带我们兄弟俩看了这部不朽之作,这也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

大年初五陪老爸去湖南隆平水稻博物馆,有个发现。袁隆平6岁时曾看过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年正式上映),这成了他从事农业研究的源动力。袁隆平提到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卓别林和女主角在乡村田园中定居下来,窗外面就是水果,伸手摘来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如此幸福惬意的田园之美、农家之乐,在他的脑海中深深地留下了烙印。

有声电影:贝尔实验室诞生

有声电影的声音技术来自留声机,留声机技术受电话机影响而生。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旗下的贝尔实验室解决了有声电影的关键技术──音画同步的问题,发明了一种在蜡盘上同步录音的方法,拍摄的时候通过传动装置将蜡盘和摄影机连接起来,保证二者同步运转,放映过程也以类似步骤操作。

图注:贝尔实验室的全球第一个有声电影摄影机。?

传统电影公司沉醉于默片不可自拔,不愿意接受有声电影技术,新生的华纳兄弟则热情拥抱新技术。每次技术革命,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比如柯达/富士迷恋胶卷不愿拥抱数码。

年10月6日,华纳兄弟发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电影院人满为患,以至于只能卖站票。年,华纳又制作了第一部完全的有声电影《纽约之光》。

有声电影从蜡盘发展到了更为先进的胶片音轨。胶片的边缘留有记录声音的音轨(通过光学或者磁性声带记录),可以转变为电信号(有光还音和磁还音两种),通过放大器放大,推动扬声器。有些放映机有内置扬声器,有些需要外带的大音箱以获得更大的声音。

爱迪生在直流电、灯泡、留声机、有声电影上都有伟大贡献。电影《电流大战》描写了墨守直流电的爱迪生和坚持发展交流电的特斯拉之间的激烈博弈。

露天电影:农村福音

七十年代的农村里,最大的娱乐是看露天电影。公社、大队都时有播放,三五块钱就可以请乡村放映员来放一次。《一秒钟》里的放映员范电影,是村里的大红人,连去面馆吃面都可以多得一勺油辣子。那时候,家家户户有小广播,有什么电影,大队部就在喇叭里喊一声。

露天电影本质上承接了社戏,但成本更小、频率更高。鲁迅散文《社戏》写道: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方圆十里八里的人带着长凳来看,顽皮的孩子爬到树上、屋顶上。我好奇地到银幕反面去看战斗的场景。

我的父母回忆他们看过的露天电影不完全清单是:南征北战、青春之歌、怒潮、甲午风云、红旗渠、林海雪原、戴手铐的旅客、祥林嫂、刘海砍樵、红楼梦等。

我清楚记得有一次,去邻近的大队看电影,却发现是虚假信息,于是大家失落地回来。还记得电影看完之后,已经晚了。月朗星稀或者漫天繁星还好,有时却看不清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家。大人打着手电筒,我这样的小孩子负责走好自己。

到了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各顾各,公家就不组织了,但露天电影依然时兴,村民家里有喜事比如孩子考上大学,喊放映队放露天电影的做法,还持续了多年。

乡村电影队的配置有胶片放映机、音箱、银幕、汽油发电机或者脚踏式发电机,都实现了国产。

深圳上围电影博物馆收藏了南京电影机械厂的长江牌16mm胶片电影放映机,比较轻巧,适合在农村使用。缔造固话芯片神话的叶晶曾在该厂工作过两年。

传统电影胶片,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因此无论是制作,还是分发,都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一部电影要多个胶片盘,成本高、体积大,运来运去也不方便。内容的存储、压缩和传输,其实是电影技术进步最重要的环节,这也是老兵戴辉在本文中探讨的核心技术。

露天电影发展到了汽车影院(drive-in)。观众坐在各自的汽车里观看露天电影,通过车里的调频收音机收听声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非常流行,鼎盛时有数百家,现在少了很多但依然顽强存在,新冠疫情期间生意不错。国内也有尝试但未成气候。

有首歌当年常在广播里放起:

ifellinlovewithyouwatchingcasablanca,

看着《卡萨布兰卡》这部片时,我爱上了你,

backrowofthedrive-inshowintheflickeringlight,

当时汽车电影院的后排灯光闪烁不定,

……

礼堂式影院:由盛而衰

年第一次去游港中学,有个多功能的礼堂,可以搞文艺表演、也可以看电影,在这里,我看了电影《追鱼》。

门口的巨幅电影海报;窄小售票窗口里粗声大气的售票员;黑暗中等待电影开场铃声;大嗑瓜子直接吐地板上!卖瓜子的大娘,挣得比中学教师还多,当时的说法是: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食堂一个师傅故意在衬衫口袋里放了几张纸冒充钱,散场时跟着人流出来时,纸就“失踪”了。

没有逃过票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吴孟达小时候喜欢看电影,没买票就在开场前跟着人流进去,躲在厕所等验完票后再跑出来。我有次看电影后上厕所时故意多花了些时间,多看了一遍才走,这算逃票吗?

一部电影要多个胶片盘,当年我们县的电影院,从早到晚,往往是放同一部电影,随后胶片再转到乡镇电影院和露天电影。

《神秘的大佛》的乐山大佛,《少林寺》的塔林,《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九寨沟,都成为了我后来旅行的目的地。《追捕》的高仓健带来风衣和墨镜畅销。

我就读的东方红小学居然包场看了《庐山恋》,亲吻镜头辣眼睛。那时候爱情片都拍得很含蓄,两口子还要睡在不同的被筒里。

图注:《庐山恋》

正片之前有加映名为新闻简报,记得报道过一个上海做水壶的全自动的生产线。

大众电影是最流行的杂志;教师老爸偷偷收藏了电影明星的卡片,有“女特务”王晓棠,被我“查获”;同学们四处寻找并剪下影星照片贴在本子上;刘晓庆来南县“走穴”的时候,我去县招待所追星找她签名。我的少年梦想是拥有一座自己的电影院,可以天天看得笑醒。

生意太好,我所生活的18线小县城里又修了一家新影院。趁着新影院开张,我装作不经意地约一位中意的女生去看电影。她不知是计,与几个闺蜜一起来了!

年到了南京浦口山里的东大新区读书,那里有一个东门古镇。晚上呼朋唤友,打着电筒,翻山越岭去电影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追求快乐的决心!

我第一次看到漂亮大纸杯装的可乐,吸管上还带个卷儿,不禁感叹:城里人喝个水还这么文艺!我生活的小县城里,当时流行的汽水还是塑料管装的。

九十年代中期是传统礼堂式电影院的分水岭,开始了急剧衰落。我去珠江电影制片厂的礼堂里看老掉牙的怀旧国产片,效益很差。过年返乡时去了一次县里的老电影院,无比的凋零,一方面是录像厅冲击,一方面是电视机普及。这是我最后一次在这里看电影,这座建筑带着无数人的故事一起被拆掉了。

年,中国传统电影院的总票房收入为23.65亿,达到历史顶峰。随后一路下滑,年电影票房第一次跌破10亿,年全年收入仅仅8.6亿进入谷底,随后回升,直到年才回升到10亿以上。注意:今年春节档一天就达到了10亿票房!

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只是发生得早很多。年-年,随着电视机进入美国普通家庭,电影院的上座率下降了一半。深圳南山早年的风华大剧院,我只在年去看过张国荣主演的《红色恋人》,后来再也没去过了。彼时我拥有了属于我一个人的康佳电视机,通过有线可以看香港四大电视频道,那是香港影视业最辉煌的时刻。

国产影视剧制作产业本身在努力发展,而且不再封闭,戛纳红地毯投入到大家的视野。年,我参加了3gsm展览(现在叫世界移动大会),就在戛纳影展同一个馆。《憨豆先生的假期》就讲述了追寻戛纳的故事。

印度为宝莱坞疯狂,很小我就看过《拉兹之歌》,会唱“拉吧拉弗拉吧拉弗”。20年前,华为的我、中兴的林恩峰、康佳的陈德庆都在新德里拓展市场,看过那里的电影。

图注:《摔跤吧,爸爸》中的印度地下小电影院

言归正传谈科技。礼堂式电影院的技术原理和露天电影是一样的,但效果好很多。白天也可以放,还不受天气影响。

巨大的市场需求,孕育出了巨大的国产装备业。在拍摄、制作拷贝、放映全流程的常规装备上,都实现了国产化。

上影厂陈小兵介绍我去他家乡的江苏如皋电影博物馆,那里收藏了两千多台中外电影放映机,有8mm,16mm,35mm,70mm等不同的胶片规格。

年和年,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珠峰。携带的小型进口摄影机,采用8mm胶片,有三个镜头,体积很小,由于体积限制所装胶片有限,每次拍摄的时长较短。真正拍电影的摄影机,体积都很大。

图注:《攀登者》电影中的摄像机

存储技术进步后,手持摄像机(dv)从特种装备走向民间,曾风靡一时。我在香港购买过两台日本产的,一台磁带式,一台光盘存储的(年购买),扔在床底下多年了。

录像厅: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年,日本产业界定义了vhs录像带技术路线。一年之后,jvc的vhs卡带式录像机开始生产,采用磁带而不是胶片,在当时绝对是一场技术革命,风靡全球,中国主要使用的就是vhs和升级版s-vhs格式。先锋和松下等公司的录像机在中国国内很有名。录像带还有其他格式,如索尼公司的digital-betacam格式等。日本发达的家电产业尤其是影音娱乐,为其芯片业最大的推动力。日本芯片的爆发,其实还早过于美国!

录像之所以爆炸式发展,将传统电影业干趴下,主要的原因是,录像带相比胶片盘要小巧很多,还可以转录(记得双卡录音机的磁带转录吗?),传播起来非常方便,所以录像厅的盘源多,内容丰富。磁带存储的成本非常低,直到今天,数据中心的离线存储也依然大量使用磁带机。

80年代我读中学的时候,“三室一厅”兴起(录像厅、歌舞厅、游戏厅、台球室)。录像厅外的扩音喇叭传来“嘿哈嘿哈”的夸张打斗声音,让人心驰神往。《少林寺》电影带动了大量香港老武侠片被翻出来疯狂播放,狄龙、姜大卫、成龙都是我喜欢的。周星驰和达叔合作的无厘头风格在我中学期间尚未被内地接受。“邵氏出品,必属佳作”的武侠片很多都是在香港一座山上拍的,年,影业大亨邵逸夫与方小姐一起来东大捐建逸夫楼时,我有幸见到了他们,手掌都拍红了。

图注:邵氏的动作片很多都是在香港一座山上拍的

最初普遍用大彩电,后来升级为投影仪。周末不是在录像厅,就是在去录像厅的路上。从学校跑出来的逃课少年,来这里补电影课。买一张票想看多久都行,也不用躲在厕所里了。还能偶遇老师,大家相视一笑。《中国合伙人》里讲到,年,成东青被北大开除后,也天天呆在录像厅里逃避。

录像机广泛应用在各个场所。我老家住的南县一中大院里装了闭路电视(catv),每周末定时放录像。一个中学同学家里有放录像带的卡拉ok,成为了聚会大本营。年本科毕业前,租了《东方不败》等录像带去系里电教室看了一通宵,演绎了最后的疯狂。大巴车里放《倚天屠龙记》,看到“大都相见”却再也没有续集了。我体验到的最温馨的方式,是晚上在长江江轮的餐厅里看录像,船儿轻轻晃动,就像幼年在妈妈的怀抱里听故事。

城郊接合部的录像厅,往往有通宵场。晚上先放几部正常的电影,午夜之后,声音就此起彼伏:老板,换带(后改为换碟)!很多人都是在那昏暗的灯光和浑浊的空气里,接受的青春启蒙教育。关于香港小电影的交流,成为了男生们打发无聊时光的最好话题。听说广州赤岗的录像厅里,警方有次抓了百把人,通知各单位和学校去领人,私下庆幸躲过一劫。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姐夫与小舅子》里,小舅子陈佩斯去录像厅看黄色录像,被朱时茂扮演的警察(姐夫)逮了个正着。

读大学之后,开始恶补西片的课,每次掏了腰包都安慰自己又学习英语。

年,我弟弟戴斌在广州看了一场,回来得意地告诉我,居然听懂了两句,iloveyou和goodluck!一个同学约女生看录像,勇敢地说:youarethegirlilove。女生答:oh,godsaveme!他赶紧转回来:我就是刚刚在录像里学了这句话!她答:metoo!

宿舍卧谈会里,不止一次讨论到了好莱坞明星梦露和她的经典镜头。

图注:洛杉矶环球影城作者戴辉与真人饰演的梦露合影

录像机的生命持续了很久。年8月,日本funaielectric的全球最后一条录像机生产线才停产。

ld:开启光盘时代

激光影碟(ld)于上世纪80年代初诞生。ld碟片直径30公分,和传统的黑胶唱片差不多大小,利用激光在碟片上存储音视频,和cd的原理类似。相比录像带,要清晰不少,而且不像录像带那样越放越模糊。最初是在豪华卡拉ok歌厅使用,后来普及到高档录像厅。

年,中大围墙外的鹭江,开了几家镭射录像厅,用投影仪放屏幕很大,效果很好。有楼梯架设在围墙两侧,还有专人帮助过墙。即使刮台风,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我也去同城的华南理工体验过生活,原来每个大学都有一条“堕落街”。

ld的尺寸和黑胶唱片一样大,流通不方便,碟片制作成本也很高,尽管推向市场只比录像晚两年,但普及程度一直远远不如录像带。

vcd:中国整机和本土品牌崛起

-年左右,国产家庭影音产业的三条技术路线都在中国市场激烈角力,争夺用户。

年中国市场上组合音响的销售量是万台,录像机的销售量是余万台,ld影碟机万台,cd激光唱机是余万台。vcd刚诞生。

一条路线是录像机和录像带产业。年在大连成立了华录集团,引入松下的技术,年进行了国产化生产。我94年本科毕业时,还有来自东北的同学要分配过去。

第二条路线是ld。年邓公南巡深圳,唯一去的企业就是先科激光参观。这里引进了飞利浦的先进生产技术,是当时我国惟一的生产激光视盘(ld)和播放机的公司。

第三条路线是新生的vcd技术路线,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年,华人孙燕生创立的美国c-cube公司推出了图像解压缩芯片,实现mpeg-1硬解码,实现了对视频数据的压缩。

年,vcd的标准由索尼、飞利浦、jvc、松下等电器生产厂商制定,属于数字光盘的白皮书标准。vcd的盘片直径和cd一样,都是5英寸流通很方便,可以播放74分钟全屏幕、全动态的影像和立体声音乐,其中采用了mpeg-1视频压缩标准。一部电影经常有两张碟。

来自中国安徽的姜万勐与c-cube创始人孙燕生合作,于年9月,在合肥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vcd影碟机,采用了c-cube的解码芯片和类似cd播放机的机芯(含读取光盘信息的激光头),做成了像录像机/ld机/cd机那样的家电,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为“万燕”,并在北京国际广播电视展上亮相。

第一个推出商用vcd机的为什么不是日本?当时,西方国家的录像机已经广泛普及到家庭,日本就是最大的供应商,录像带的租赁事业也非常发达。从利益上看,日本厂商希望中国继续走录像机路线。从技术上看,相比录像带,vcd对质量的改善有限,在西方国家难以推广。

众多国产品牌纷纷涌向市场,中国市场“井喷”。走ld路线的先科也调转枪口杀入vcd战团,技术差别不大,都用飞利浦的激光头来读取光盘信息。

中国的vcd市场销量从年的60万台猛增至年多万台,年销售达到0万台,几乎都是国产品牌。vcd碟片生产线可以和cd生产线共用,国内产量很大,街边巷尾随处可见小小碟片,价格也很亲民,我最低五块也买到过。在家里看vcd取代录像厅,成为逃避压力的好办法。那些年我们实在是阅尽群碟啊。

年我在广州,正值爱多vcd通过在中央台高价投放广告而异军突起的时候,成龙代言的巨幅广告高高竖起。

因为很多碟片质量不高,vcd机遇到坏的区域,就跳过去不读而不是一直卡在那里,电脑上用的暴风影音和金山影霸也在这个方面做文章,美名其曰为“超强纠错能力”。葛大爷在《大腕》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录像机和ld都没来得及在中国家庭普及,vcd就已经成为了它们的掘墓者。东南亚紧随中国,vcd火爆登场。

年,我入住长沙一个酒店,客房配有vcd机,还出租vcd,看了半宵的《大话西游》,一边笑一边流泪。

与此同时,pc机经历了从硬解码到软解码的时代,c-cube的芯片被英特尔吸收了。上世纪90年代中,多媒体时代兴起,在电脑上加上光驱和电影卡(有硬解码芯片,如c-cube或ess),就可以播放vcd。有同学装备了这样的电脑,每有新片驾到,都是一堆脑袋,和八十年代末农村扎堆看电视一样。技术变化得很快。年全国多媒体会议在中山大学进行,英特尔的人告诉我,以后再也不需要电影卡了!年底,英特尔发布了多能奔腾(pentiummmx),就可以直接用cpu处理音视频编解码了。电影卡和汉卡一样,相关功能都被英特尔cpu鲸吞了。

dvd:整机走向世界,中国台湾芯片崛起

西方国家的家庭普及了录像机,直接越过vcd时代而进入了dvd时代。

这两年,5g很火。cctv报道里,美国主持人提到激光视盘(ld)技术最终输给了dvd,就好比今天美国5g(毫米波为主)输给了中国5g(厘米波为主)一样。

年9月14日,东芝、索尼两大巨头经过激烈的博弈后,统一了dvd(digitalvideodisc数字视频碟)的规格,其中采用了mpeg-2视频压缩国际标准。从年下半年提出dvd的规格,到年年初dvd样机的出现,前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其发展速度可谓非常之快。

国内也曾提出自己的标准svcd(超级vcd)作为vcd的升级,但最终不敌dvd。我父母还买过一台兼容vcd和svcd的影碟机。

dvd在中国大发展,是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年9月,正值中国加入wto之际,新科电子推出了一款售价仅元的单碟dvd机,引爆了中国dvd市场。年,中国dvd产量达到了万台。主要品牌是新科、先科、金正、厦新、步步高、万利达、华录、杰科等几家内资,以及飞利浦、先锋、松下、雅马哈等国际品牌。

dvd的专利费是个热点话题,缴纳的知识产权费用达到每台几个美元。出现过成货柜的dvd机因缺交专利费而在外国海关扣留的情况。

消费者疯狂追捧,巨大的产业引来众多芯片玩家。中国台湾的芯片企业,伴随着大陆的dvd机产业,迅速成长了起来,联发科是其中最突出的。

其“1号陆干”杨承晋告诉我:联发科dvd单芯片解决方案集成了模拟信号前端处理、光盘伺服控制、音视频解码、cpu等,成为了一颗系统级芯片(soc),整机成本因此大大下降。但做soc的并不只一家,所以联发科还提供系统软件以形成软硬件整体解决(turnkeysolution)方案以超越对手,在年前后曾在内地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年之后,各大芯片公司价格跳水对抗联发科,dvd价格也加速下滑,美国就出了个奇葩企业apex。这个华人创业的dvd品牌全部采用中国制造,在美国的大超市像家用百货一样销售,价格一路下降,从多美元到50多美元,08年最低只有30美元,只相当于三张碟片钱。顾客在沃尔玛买肉买菜时,就随手拿一台dvd放在购物车上。apex一跃成为美国销量最大的dvd品牌,打破了日系垄断地位。

年,dvd新一代技术标准启动,hd-dvd和蓝光(blu-ray)两个路线,经历了漫长的激烈博弈,在年达到高潮。年,东芝宣布停止hd-dvd的推广,蓝光也终于成功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发展到今天,4k的超高清uhdblu-ray也走入市场,采用h.编码。

国内也提出了evd的路线,作为dvd的升级,但未成为主流。

不过,随之数字电影院、数字电视和网络视频兴起,门外来了野蛮人。蓝光阵营并未像dvd时代那样火爆。联发科在蓝光芯片上投入巨大,也没赚到什么钱。

国微于年诞生于深圳,这是中国最早的独立芯片设计企业之一,也是从ld/dvd芯片领域开始做芯片设计,后来成为深圳的芯片黄埔军校。

数字影院:3d、imax、中国巨幕

电影院萧条后,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是在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之后。

目前电影院基本上都在用数字放映机了。视频文件储存在硬盘里,通过节目硬盘上传到数字服务器中,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由数字放映机通过密钥解码播放。影片分发非常方便,所有电影院几乎都可以同时得到一模一样的数据信息。总而言之,数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电子放映机依托宽带数字存储、宽带传输技术来实现的。

一个数字电影院,就可以有很多小厅,放不同的电影。

印度的基础设施差,但数字影院建设也风起云涌,基本都是通过卫星广播式地发送片源,传输成本很低。

胶片放映机随之断崖式退场,几年间已沦为老物件。

3d也是一个很大的动力。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过3d电影。需要两个胶片盘精确同步,才能带给观众3d效果。第一部轰动的国产立体影片是《欢欢笑笑》,我体验了“气球伸手可得,竹竿戳到鼻尖”的真实感,那种激动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使用数字光学处理器(tidlp)芯片技术的数字放映机只需通过一台机器就可进行全色3d数字电影放映,大幅降低了设备成本,加速了3d数字电影的发展。

年迪斯尼的动画大片《四眼天鸡》(chickenlittle)是首部以3d数字技术放映的电影,其3d数字版的票房表现大大超过非3d放映版。“四眼”这个翻译也暗喻这是个3d电影要戴塑料眼镜来看。

年底的《阿凡达》引发观影热潮,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在美国看的imax,有令人热血沸腾的3d观影效果,必须要得瑟一下。

该片引发了imax观影狂潮。一个标准的imax屏幕有22米宽,16米高,有0.8个篮球场大。东莞万达imax影院曾经因为设备过于疲劳出现故障,经理不得不两次下跪,向不远数百里开车过来的观众道歉。

阿凡达引发了国内影院的3d升级革命,我后来在上海又看了一次常规3d版的阿凡达。

中国巨幕也诞生了,这是中国自己定义的3d影院标准,可以理解为低配版的imax,正从2k发展到4k。票价很亲民,我家附近有一家,我常去看。

整体效果提升也很重要。年我在广州和外国朋友mark一起去北京路的高级电影院看《侏罗纪公园》,恐龙走近时,座位跟着一起震动起来,吓得我一哆嗦。又诞生了3d环绕音效,就更加让人身临其境了。

网络视频:中国大陆芯片群体崛起

牛气哄哄的在线视频播放网站netflix(奈飞)是从dvd租赁起家的,并打败了北美传统录像带租赁巨头百视达。年夏天,我出国旅行,第一次使用奈飞,就看到了一部纪录片:中国制造,讲述福耀玻璃美国建厂的故事,是奥巴马同学搞的。

溯源中国最早的网络视频,应该是中科大博士王艳辉年在联想负责的维纳斯机顶盒研发项目,与微软合作。采用网络机顶盒来上网和看视频的方向是对的,只是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家里的宽带从拨号到宽带到光纤,速度也从56k到2m到8m到m甚至更高。

双向互动电视iptv(与dtv数字有线电视激烈博弈)、ott(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如小米盒子)发展了起来。智能电视和智能投影仪其实也是内嵌了网络机顶盒。传统的本地播放时代一去不返,街头巷尾再也看不到卖碟的小贩了。领先三步成先烈,领先一步是英雄,这是科技历史上经常上演的故事。

机顶盒产业迅速发展,海思、国科微、晶晨、瑞芯微、全志等大陆芯片公司群体突破,走的都是cpu+音视频解码二合一的模式。

芯片和影视有一个奇妙的结合。敦勇是东南大学正儿八经电子系硕士,却机缘凑巧成为了《金婚》、《甄嬛传》、《芈月传》等精品电视剧的出品人。他告诉我他们正在拍一部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其中有于敏、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等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去北京拜访敦勇,我顺走了一套蓝光dvd作为纪念,回家却发现没有机器可以放了!不经意间,蓝光越来越少见,笔记本电脑也没有光驱了。

中国标准:avs的8k引领全球

个人通过电视、电脑、平板等来看电影,都需要进行高度压缩,否则难以存储和传输。

国际主流的是mpeg/h.26x压缩技术体系,这些标准当然不错,在vcd/dvd上也用了。不过在中国的影视业,却面临着全流程的专利授权费用并且多头谈判的情况。播放是大头,电视台、影院、网络视频平台要出大钱。

东芝的工程师曾问国微的谢文刚:你们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不搞自己的音视频标准?

国内牵头成立了avs国际标准组织,通过简洁的一站式许可政策,解决了h.26x专利许可问题死结;h.26x仅是一个视频编码标准,而avs是一套包含系统、视频、音频、媒体版权管理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说白了,就是在影视领域,从全流程来看(包括播放),用avs要比h.26x省很多钱。

这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是北京大学高文院士和中央电视台总工丁文华院士。我在中山大学电子系的同学梁凡是需求组组长,同学曾志华为avs+成功商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8k超高清电视频道试验开播,采用avs3视频编码标准,海思提供芯片。8k超高清屏幕中的世界纤毫毕现。这也是中国发起的音视频标准第一次达到全世界最先进水平。8k超高清画面比p高清清晰16倍,比4k清晰了4倍。

图注:全球首次8k直播,深圳老百姓看春晚

当年的电影院,留下多少有关爱的回忆,而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多种多样的观影选择。唐磊的歌曲《电影院》唱出了这份怀旧的感觉:

是否还记得,故乡那个老电影院,风吹雨打它历尽了,多少沧桑岁月。

如今的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电影院,就好像它角落里发生的爱情故事一样,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只属于从前。

那两个天真的孩子,已经长大早已不见,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忘了最初恋人的脸,看看镜中的自己,也早已经改变了容颜。

    

栏目主编:王海燕

    

本文作者:戴辉

    

文字编辑:王海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