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出

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岁。贝聿铭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而封笔之作则是回到中国,孕育了“苏州博物馆”。

来源:央视新闻微博截图

贝聿铭的一生70多件作品,公共建筑、文教建筑占了绝大多数,给世界文明留下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深刻印记。而他自己就像一根竹子,有韧度,也有风骨,懂得在困境面前弯腰,又能够完满坚守底线,达成目的。这是家族给他的智慧,也是中国给他的智慧。

年生于广州的他,祖上为苏州望族。

从小在苏州园林狮子林中玩捉迷藏长大的贝聿铭,在他身上有许多“冥冥之中”的注定,比如他晚年还会用广东话念唐诗,不仅设计了汶川地震玻璃纪念碑,还参与广东援建的汶川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耄耋之年能在少年时期的故乡苏州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父亲贝祖诒是有名的银行家,亲手创建香港中国银行总部,没有子承父业的贝聿铭却在花甲之年承接了设计香港中银大厦之托。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这绝非溢美之词。

他的设计遍布世界各地,美国成为他的事业起点,项目遍布中美法德等全球各地,但他在《筑梦天下》说:“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新华社拍摄

永远的中国印记

贝聿铭出身苏州望族,清朝乾隆年间已是苏州四富之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狮子林便是他家的祖产。

贝聿铭年4月生于广州,长于香港。直到年迈之时,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比如他喜爱韩愈的散文与诗,更爱陶渊明的文章。“如果要我背一段唐诗,我只能用广东话。”

每逢暑假,贝聿铭必回乡探亲,常与同族亲们在园中玩耍。传统中式园林特有的假山、池塘、窗棂、流水让他心中自幼便种下了建筑之美的种子。

年,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当时贝聿铭才1岁。10岁时,贝聿铭跟随父亲贝祖诒来到上海。当时的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他都能看见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国际饭店平地起高楼。不知不觉间他被这座拥有24层楼高和二百多个房间的“远东第一楼”深深迷住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贝聿铭不仅仅是嘴上说说,他甚至开始自己研究这座楼的设计,还像模像样地画了几张图纸。

年,家国动荡,18岁的贝聿铭被送出国去。

怀着有朝一日盖出自己的国际饭店的梦想,18岁的贝聿铭登上了柯立芝总统号邮船,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不过他对当时过于传统保守的宾大建筑系颇为失望,仅仅两周之后又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师从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教授。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在他最年轻的时候,正是中国最为风雨飘摇的时候。也正因为这样一个转折,贝聿铭经历了他同时代其他西方建筑师所不曾有过的“生命体验”。

提及那段童年经历,贝聿铭仍会感慨万分:“那时对于新世界的强烈期待掩盖了一切悲伤,对于未来的冒险,我无限向往并充满好奇。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能有机会去目睹一个新世界。”

这个关于建筑的新世界,也成为了世界的一个新视觉。

多年后,在一个访问中,贝聿铭说道:“有人问我中国对我的影响,是有的,有些人到了美国大大改变,有些人则一成不变,我则是在中间,有些改变,但是我以中国为根,长出西方的枝叶。”

事实也如此,贝聿铭的心从未离开过中国。

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身为长子,贝聿铭的第一考虑就是马上回国,但是抗战的爆发,父亲贝祖诒被迫将银行搬到了重庆。贝祖诒给儿子写信,建议情况好转时再回来。

为了谋生,贝聿铭开始在波士顿一家工程公司工作,在那里,他做了各种与工程有关的项目,这也为他后来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小的影响,成为他后来作为建筑师的一种营养资源。

年春天,在与相恋了4个年头的陆书华(英文名叫EileenLoo,很多书籍在介绍她时根据她的英文名而译成“卢爱玲”)毕业后第五天,他们就举行了结婚典礼。之后,在普林斯顿时,贝聿铭与陆书华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名字颇有意味地取为“定中”。

年初,贝聿铭和太太回到剑桥,在离哈佛校园很近的地方,租了一套很小的带花园的公寓。他们在小花园里种满了来自中国的四季豆。贝聿铭还自己做了一个长长的木质唱片架,打算用来存放将来有一天能带回祖国的古典音乐唱片。身边的朋友也觉察到“他们想念祖国,有些伤感”。

为了向导师格罗皮乌斯证明“国际风格”不应该消融世界各地的不同风俗和特色,贝聿铭拿出了他的作品——他设计的一座两层楼的上海艺术博物馆,上面有好几个凉亭,还有淙淙流过茶园的溪水。“西方艺术的公开性很强,建筑要与之相匹配;但是东方艺术的传统是一种偏私人、隐秘的欣赏活动,所以建筑风格也必须有别于西式博物馆。”贝聿明解释说。

格罗皮乌斯称它是“我所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在向一本建筑杂志所写的推荐语里,他写道:“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很好地坚持基本的传统特征——即,他认为仍然存在的那些特征——却不会放弃设计方面的进步观念。”

这句话,几乎创见性地预言了贝聿铭一生的建筑事业的特性。

年,贝聿铭从哈佛毕业,受格罗皮乌斯之邀留下来任助教,彼时的贝聿铭还在等待着回中国的时机。“如果有一份长期固定的工作,届时就很难脱身。”年出生的贝建中说,“这也是他为什么没有特别教几个孩子中文的原因”“他们总想着以后早晚要回到中国。”

然而,眼看着中国又陷入一场内战,贝祖诒再一次写信劝阻了儿子,等到贝聿铭再次踏上中国土地时,已是年。

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雄心和悠久的美

令人动容的是,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贝聿铭,重回少年成长地中国香港,为了向父亲所做的光辉业绩致敬,贝聿铭接下了设计中银大厦的业务。

香港似乎是可以让贝聿铭得心应手开展业务的地方。香港与贝聿铭本人一样,把新与旧、东方与西方合为一体。香港是海外华人网络的枢纽,也是在文化和地理上通向祖国的大门。

“我属于那种把几何性作为设计动力的建筑师,我们必须在几何学的范围之外,进行各种变化和组合,这还不是全部,还有空间、光线等很多因素。如果没有光线,就没有所谓的形体。太阳光具有神奇的魔力,因为它的变化是如此丰富。”贝聿铭对于建筑几何学的理解,通过香港中银大厦得到了最为生动的例证。

香港中银大厦。图片来源:苏州新闻网

在设计上,他让最高的一根立柱将整个建筑的重量均分到四个角上,甚至可以在每个交汇点通过对角形结构,把负重分散到四周的角度上,由此他取得了一个工程学上的突破。“每个三角形都有一个主梁来承受上面的重力,这种分割会产生许多尖锐的角。我非常喜欢这些切面,因为它们会让一个高耸的建筑看起来不再死板。当你开车经过时,你会感觉到它是在不断变化的。”

中银大厦曾经是亚洲最高的建筑。有建筑师评论:“贝聿铭试图使中银大厦的设计近乎纯真,一如他童年时的纯真,一种结构意识上的纯真,进而达到美学上的纯真。”

新华社记者王建刚摄

而在贝聿铭心中,因为建筑赋予人类尊严,建筑是力量的代名词,它必须要代表“中国人的雄心”。

晚年的他已经无需证明自己,因此也有机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中国这块他朝思暮想的土地。除了赫赫有名的香港中银大厦外,他还设计了中国驻美大使馆、香山饭店、甚至还推动了故宫周边的高度限制政策出台。年汶川地震后,他还自发设计了汶川地震玻璃纪念碑。

然而,作为自己的最后作品,他给了苏州博物馆。

年,86岁的贝聿铭把“封笔之作”选在祖籍苏州,他用全新的材料在3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忠王府的旁边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贝聿铭对苏州感情很深。在一次访问中,他说“狮子林以前是我们贝家的,如今算来已有多年了,小时候我每年夏天都会回狮子林玩”。

苏州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这个作品中,贝聿铭认为,传统园林的假山已经做到了极致,后人是无法超越的,为此,他选择了另辟蹊径。以与拙政园相邻的一面白墙为背景,在前面以石片作为假山。

苏州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人说,贝聿铭的苏州园林没有中国园林传统的婉转之风,反倒十分显露直接。但这恰巧就是他的东西方艺术融合的构想。

苏州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现,远远望去就像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年10月,在贝聿铭百岁之际,名为“据道为心其命惟新·回家-贝聿铭岭南建筑作品展”在广州展出,并以其在岭南创作的三个建筑设计项目“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澳门科学馆”“台湾东海大学路思教”为主,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自己也受贝聿铭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贝聿铭说过,建筑师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心致志研究理论,出书立著;一类是埋头苦干承担实际设计任务,两类工作都很重要。而他早年经过认真考虑后,就决定选择既从事建筑设计创作、又研究建筑理论,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工作模式。

他评价,贝聿铭就像一个优雅的摆渡者,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融汇得像太极一般美丽。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谢苗枫董晨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202.html